習近平引領中國經濟“新”“高”“度”
人民領袖習近平 來源:央視網2018年05月10日 09:08
A-A+

原標題:

  央視網消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興國之要,發展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

  四年前的今天,習近平總書記基於我國經濟發展階段性特徵提出了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的重大論斷。

  四年來,在新常態這一戰略思想指引下,我國經濟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從高速增長到“高質量發展”,交出了一份靚麗的成績單:經濟年均增長7.2%,在世界主要國家中名列前茅;經濟增量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30%,居世界第一;“三去一降一補”成效明顯;需求結構“消費超投資”,産業結構“三産超二産”,經濟結構不斷優化。

  習近平在中國經濟發展上所做的這一重大戰略性判斷和部署,不僅引領過去四年經濟發展,也為未來發展指明方向,指引中國經濟走向“新”“高”“度”。

“新”常態保持穩中有進

“新常態將給中國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2014年5月9日至10日,習近平在河南省考察工作。(圖片來自:新華網)

  2014年5月10日,習近平在河南考察時指出,我國發展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增強信心,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這是“新常態”一詞第一次出現在公眾視野。同年6月13日,習近平首次以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組長身份露面,精準決策,掌舵中國經濟巨輪在風急浪高的全球經濟寒流中平穩前行。

  此後,習近平多次在中央重要會議和國際會議上強調“新常態”一詞,並就如何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進行了深刻分析和闡述。

  習近平總結中國經濟新常態呈現出來的三大特點:速度——“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結構——“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動力——“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

  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正在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複雜、結構更合理的階段逐步演化。

  “新常態”下“怎麼看?”“怎麼做?”“怎麼幹?”

  第一要“穩”:貫徹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把握好平衡,把握好時機,把握好度;第二要“新”: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導,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新動能持續增強;第三要“優”: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優化經濟結構,發展協調性提高。

  2013年至2017年,我國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2017年,我國GDP總量達82.7萬億元,佔世界經濟比重的15%左右。2018年第一季度中國經濟增長6.8%。與世界主要經濟體相比,我國經濟領跑的格局並未改變。

  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世界經濟復蘇乏力、局部衝突和動蕩頻發、全球性問題加劇的外部環境,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宏大的戰略視野、巨大的政治擔當和高超的駕馭能力,開啟了徹底改變中國經濟發展方式的深刻變革,使我國經濟保持平穩增長,綜合國力顯著提升。

“高”質量建設質量強國

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在中國共産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作報告。(圖片來自:新華網)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習近平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經濟發展也進入了新時代,基本特徵就是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質量強國”和“質量第一”被寫進黨的十九大報告,充分體現出黨中央對質量工作的高度重視。

  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改善質量供給、提升質量水平無疑是重要抓手。

  眾所週知,中國是名副其實的製造大國,製造業佔世界製造業比重1/4。“量高質不高”一直是中國製造的一大痛點。

  要實現“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製造大國”向“製造強國”轉變,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勢在必行。

  習近平反復強調要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早日實現騰籠換鳥、鳳凰涅槃。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指引下,我國製造業已加快轉型升級。在新動能不斷發展壯大的同時,傳統製造業加快改造,高耗能行業産能有序縮減。2017年,工業産能利用率達到77.0%,比2013年提高了1.2個百分點。

  同時,我國傳統産業進一步優化升級,戰略性新興産業快速發展,以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為代表的新産業、新業態、新主體等經濟新動力孕育成長,中國經濟正在加速轉型發展。

  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最終目的,就是要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最近,各省份陸續公佈2018年一季度國民經濟運行成績單,18個省份GDP增速跑贏全國增速,一季度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斷提高。各地在發展中堅持遵循高質量發展的要求,經濟運行逐步轉向結構升級優化、質量效益改善的更高發展階段,發展的同時也為居民收入增長提供了有力保障。

開放“度”推動經濟全球化

2018年4月10日,習近平出席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併發表主旨演講。(圖片來自:新華網)

  “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告訴我們,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後。”

  習近平在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開幕式上擲地有聲地宣告,“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這是中國基於發展需要作出的戰略抉擇,也是在以實際行動推動經濟全球化造福世界各國人民。”表明了中國堅持改革開放的決心。

  作為經濟全球化的堅定支持者、推動者和建設者,中國一直以來不斷為經濟全球化注入新動力。

  目前中國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工業國,擁有近14億人的廣闊市場空間,其中中等收入群體為世界最大規模;中國近5年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超過美國、歐元區和日本貢獻率的總和,穩居世界第一位。

  開放的中國無疑是全球經濟增長的動力之源,能為各國提供良好的市場機遇和投資機遇,創造大量就業機會,更是全球經濟的“壓艙石”和“穩定錨”。

  今年以來,中國加大開放的政策接連推出:進一步擴大銀行業、保險業對外開放;將修訂放寬外資投資負面清單,從自貿區逐步擴大到全國範圍;全面放開一般製造業,放寬、取消外資持股比或經營範圍;複製推廣自貿區經驗,探索建設自貿港;將相當幅度降低汽車進口關稅,同時降低部分其他産品進口關稅。

  如今,我國關稅總水平已由加入世貿組織時的15.3%降到9.8%,達到並超過了世貿組織對發展中成員國的要求。實際關稅水平接近發達國家。

  習近平強調,要以更寬廣的視野、更高的目標要求、更有力的舉措推動全面開放。一個兼顧國內外大局、以“一帶一路”建設為重點、“引進來”和“走出去”並重的開放新格局,正在形成。(文/田宏)

編輯:邢斯馨 責任編輯:劉亮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