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國內國際圖片生活軍事人物科技文娛經濟評論

【新時代新氣象新作為】浙江湖州:新舊動能轉換釋“綠色空間”

中國新聞來源:中國新聞網 2018年04月22日 11:00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中新社湖州4月22日電 題:浙江湖州“生態策”:新舊動能轉換釋“綠色空間”

  作者 王慶凱 胡豐盛 李佳赟

  入庫、破碎、水力分選、熔煉、精煉、合金……穿梭在浙江長興天能電池循環産業園的巨大裝備間,猶如置身於一個巨大的“魔環”:從生産到回收、再生、冶煉,最後回到生産,天能打造的閉環式的循環鏈,改變了鉛蓄電池産業的發展之路。

  這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發源地——湖州打出轉型升級“生態策”的一瞥。

  湖州因太湖而得名,其所在的杭嘉湖平原,自古便是魚米之鄉。但曾經,湖州的南太湖沿岸集聚著大量的污染企業,造紙、印染、水泥等重污染企業污水直排,不僅讓太湖水渾濁發黑,也讓那時的湖州人,不但“身處太湖不見湖”,甚至因為藍藻頻發、水質惡化,“守著太湖沒水喝”。

  從2005年起,湖州治理行動開始一輪一輪地展開:

  投資30多億元(人民幣,下同),全面關停太湖沿岸工業涉污企業,實現工業污染零排放;拆除湖上餐飲船,每年減少入湖污水十萬餘噸;投資3億多元建起3萬多平方米的漁民新村,讓750多名“連家船”船民上岸定居,每年減少直排入湖污水60萬餘噸;落實10億元的引導資金,撬動數百億元金融和社會資本進入綠色製造領域;先後對紡織、印染、蓄電池等十多個行業進行專項整治,關停小散亂企業3000余家,整治提升1520余家……

  如今,湖州實現由“重”向“綠”的轉身,轉型“護綠”開始成為湖州全社會的自覺行動。太湖沿岸的“大煙囪”不再冒煙,太湖水面養殖圍網也得到了清除。

  作為太湖邊一家高耗能印染企業,美欣達集團董事長單建明道出轉型方向,近年來,通過不斷轉型升級,企業紡織印染所佔份額大幅下降,垃圾焚燒、病死禽處理等綠色環保産業已成為新的核心業務。

  “美欣達”的轉型並非孤例。當湖州逐步淘汰印染、造紙、化工等落後産能時,不僅重新換回了“綠水青山”,也為新興産業騰出發展空間。如今的湖州在能耗排放上一步步做“減法”,産業培育上大跨步做“加法”。

  吳興區重點發展裝備製造、光電新能源、現代服務業等戰略性新興産業,遊俠汽車、惠普、施耐德、CIECC等一批知名企業紛至沓來;

  長興縣則加快向新能源電池升級步伐,加快突破以鋰電池、超級電池、燃料電池、儲能電池、新材料電池為重點的新型電池研發和應用,打造成“中國動力電池集聚地”;

  德清縣利用地理信息小鎮的優勢,成功引進中科院遙感所及其微波特性測量實驗室、長光衛星項目、浙大遙感與GIS研究中心等科研院所,簽約入駐千尋位置、超圖軟體、極飛地理、中科微電子等龍頭企業,初步打造以地理信息為主的産業生態……

  “綠色低碳領域裏面很多産業適應了時代趨勢,增長動能強勁,正在形成驅動經濟增長的新引擎。”如同全國人大代表、天能集團董事長張天任所説的那樣,帶著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識,湖州的綠色産業正不斷獲得可持續發展。

  2017年,湖州戰略性新興産業、高新技術産業、裝備製造業分別增長9.5%,10.4%和14.5%。“綠色生態、綠色産業正成為湖州的‘金名片’。”在湖州市委副書記、市長錢三雄看來,之所以發生這樣翻天覆地的變化,就是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依靠科技創新,釋放生態紅利。

  這些年,朝著高質量發展道路前進,湖州已先後捧回“中國製造2025”試點示範城市、國家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等一批國家級“金字招牌”。這也就是湖州轉型升級的生態策。(完)

  • 新聞
  • 軍事
  • 財經農業
  • 社會法治
  • 生活健康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央視新聞下載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