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國內國際圖片生活軍事人物科技文娛經濟評論

震後十年再相見 西部戰區空軍官兵回訪汶川地震災區

社會新聞來源:華西都市報 2018年04月22日 06:27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震後十年再相見 西部戰區空軍官兵回訪銀廠溝地震災區

  被托舉的大姐 能在病床上繡十字繡了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李媛莉 攝影 雷遠東

  《眾志成城,托舉生命》劉應華攝于汶川地震銀廠溝救援現場。圖片來源:華西都市報

  十年前,汶川地震中,空軍官兵冒雨用身體搭建人梯,把傷員從40米高、坡度約60度的斷崖上抬下。軍事攝影家劉應華跟隨部隊搜救,用相機記錄下空軍官兵眾志成城、托舉生命的難忘瞬間。

  十年前,1800名空軍官兵奔赴成都彭州市銀廠溝展開救援。6天時間裏,官兵們營救轉移群眾數千人,廢墟中挖出倖存者數十人。

  2018年4月16日,13名當年參與搜救的西部戰區空軍官兵和17名新戰士來到銀廠溝所在的龍門山鎮,回訪當年地震災區。

  《眾志成城托舉生命》照片中被官兵托舉的王蘭輾轉多地康復治療,如今已學會繡十字繡。圖片來源:華西都市報

  《再相見》

  世間所有相遇,都是久別重逢。找到“木板上的人”

  16日,彭州龍門山鎮白水河大橋橋頭,重回故地的空軍官兵代表在一座小山坡前停下腳。山坡上灌木茂密生長,零星開放的小黃花迎著陽光泛亮,山野美景盡顯。

  這裡,早已不是十年前的模樣,但每一個曾經走過這裡的人都記得當初的細節。“亂石坡與地面有60°斜角,轉移被困人員經過這裡時,救援官兵用身體搭起人梯。”軍事攝影家劉應華用相機記錄下了這難忘的瞬間。這張定格轉移傷員的畫面,成為“5·12”抗震救災經典照片,也是第23屆全國攝影藝術展的金獎作品——《眾志成城托舉生命》。

  救援結束數月後,官兵們成功找到了木板上的人——王蘭。

  4月16日,他們又一次相見了。

  在彭州市中醫院康復科,王蘭的床頭擺著兩張《眾志成城托舉生命》的照片,都被放大裝裱在畫框裏。十年來,她一直把照片放在離自己最近的地方。

  病床的四週,還有大大小小裝裱妥當的十字繡,色彩鮮艷,是病房裏最特別的風景。如今,高位截癱的王蘭不僅學會了洗臉、刷牙,還學會了用手機,繡十字繡。“來,我繡給你們看看哈。”像個孩子急於在大人跟前露一手新學的本領,她馬上把十字繡鋪開了。

  “正常人3天繡出的東西,我要花兩個月。”王蘭清楚自己的不足,但依然滿懷希望。

  唐先鋒和周仲菊擁抱在一起。圖片來源:華西都市報

  《再相擁》

  擁抱的感覺真好,那是久違的安慰。熱情擁抱觸碰到她空蕩的衣袖

  見到又一個被空軍官兵刨出的女人,是在龍門山鎮九峰村。

  周仲菊左顧右盼,急著要從一群藍色軍裝的人群中,找到熟悉的面孔。

  唐先鋒進入她的視線,“唐…唐…你是唐哇?還有你,羅…”周仲菊清楚記得每張臉,卻叫不出全名。

  不是因為久別而遺忘,也不是因為重逢激動得語無倫次,而是她從垮塌的房屋中被刨出來至今,沒有機會知道每個救命恩人的名字。

  周仲菊握住了唐先鋒的手,熱淚不止,“不是你們,我就沒這條命了。”

  唐先鋒熱情地擁抱周仲菊,手恰好撩過她空蕩蕩的右手衣袖,猛地一下,唐先鋒的眼淚也流出來了。

  十年前把撕裂的預製板抬開時,唐先鋒分明見過那只胳膊。2008年5月13日19時13分,被困在銀廠溝東林寺頤養休閒莊廢墟29個小時的周仲菊,經過唐先鋒等16人3個多小時的刨挖,終於脫險。

  周仲菊是空軍官兵挺進銀廠溝實施搜救後,從廢墟中挖出的第一個倖存者。那一年,她50歲。

  “就少了只手,這些年我過得很好。”沒等唐先鋒等人發問,周仲菊主動説起近況,“兩個女兒都生了二胎,你看,我還能抱孫孫。”她把大女兒懷裏的小外孫摟過來,一隻手抱著,笑得很開心。

  有淚水,也有笑容,這是重返地震災區西部戰區空軍官兵收穫最多的。

  銀廠溝原來的大龍潭景區,地上亂石突兀。

  有腿疾的蔣懷漢從遠處跌跌撞撞奔向西部戰區空軍副參謀長蔡偉素,一見面,淚水奪眶而出。

  2008年5月12日,婚紗攝影師蔣懷漢和團隊正在這裡拍照,地震發生後,7個人的團隊只有他和助手還活著,擔任化粧師的未婚妻不幸遇難。

  “當時我全身都受傷了,雙腿骨折,肋骨被砸斷,3個小時爬了不到50米。”絕望之際,一支由空軍某通信訓練團官兵組成的救援突擊隊發現了他。蔣懷漢覺得,是空軍官兵給了他第二次生命,“不僅救了我的命,也重塑我生活的信心。”

  2016年,他和當年地震後住院期間陪護自己的空軍醫院護士曹淋霖,結束多年愛情長跑,組建家庭。16日,蔣懷漢也把曹淋霖帶到了大龍潭。

  《再回首》

  但願每次回憶,對生活都不感到負疚。摸查災情 突擊小龍潭

  有人説,直面苦難同直面生死一樣,需要的是勇氣和擔當。李紀友深有同感。十年前,當時成都軍區空軍組建救援突擊隊,簽下生死狀、寫下遺書,喝了壯行酒,30勇士從白水河大橋出發挺進盲區。

  出發前,李紀友寫下一段文字:“親愛的老婆:明天我們要去執行一次冒險的搜救任務。作為軍人,我已做好犧牲的準備。你也要有這個準備。要堅強,照顧好自己,並幫我照顧好爸媽和女兒。愛你的老公李紀友,2008年5月20日。”

  時任空軍彭州抗震救災前線指揮部副指揮長蔡偉素堅持要帶隊前往,“這些戰士都是20歲左右,看到他們,就像看到了自己的孩子,我要對他們的父母負責。”

  戰士汪文明走在隊伍的最前頭,蔡偉素問他:“你怕不怕死?”“首長,你不怕,我還怕什麼?”三刀下去,他砍斷了一棵攔路的碗口粗大樹。繞過6處塌方區,來回跨過10次河,搭建了兩座簡易橋,突擊隊終於成功到達小龍潭。“瀑布不見了,過去的深潭被山上崩塌下來的石頭徹底填平,深潭兩側的棧道、涼亭全部被埋了,還有巨石滾落時産生的衝擊波,把潭前的幾百棵大樹攔腰截斷。”蔡偉素清楚記得當時所見,“看上去沒有任何生命的跡象。”

  反復搜索,確認沒有倖存者後,突擊隊才撤離。“雖然沒救出人,但如果我們不進去,就無法給老百姓一個交代。”蔡偉素説。

  • 新聞
  • 軍事
  • 財經農業
  • 社會法治
  • 生活健康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央視新聞下載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