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奮鬥者】王曙群:用150萬個數據換一次“太空之吻”

最美人物 來源:央視網 2018-03-12 第649期 A-A+

央視網消息:浩瀚宇宙,群星閃耀。許多航天人會情不自禁地仰望星空,尋找屬於中國製造的“星星”。中國航天最年輕的特級技師王曙群憑藉“精、新、準、快”的絕技絕活,帶出了一支技術過硬的載人航天總裝隊伍,也使他成為了載人航天工程總裝戰線上的領軍人物——“太空之吻”對接結構的總設計者和裝調者。

0

王曙群在車間

“踏踏實實地擰緊每一個螺釘”

進入總裝車間,王曙群先是穿上白大褂、戴上白帽子,在風淋通道接受“吹風洗塵”。進了車間,大部分儀器都穿著特製的“防塵衣”。各種各樣的接插件,密密麻麻的電纜線,光看都讓人眼花繚亂,“框裏面有100多個測量動作、位置、溫度的傳感器,近300個傳遞力的齒輪,1萬多個緊固件,數以萬計的導線、接插件、密封圈和吸收撞擊能量的材料等。”

對接鎖係同步性裝調質量決定了航天員能否在太空生存和能否安全返回地面,是交會對接任務中的重中之重。在研製初期,對接鎖係的裝調最多經過3次的分離與密封試驗後,分離角速度就無法滿足同步性要求,且數據變化毫無規律可循,成為對接機構研製道路上的攔路虎。

王曙群憑著豐富的實踐經驗,首先提出“對接鎖的同步性與鋼絲繩的張力和繩輪的轉動角度有關,但與鎖鉤的鉤間距關係更為密切”的想法。他制定了多項試驗方案,嘗試著將每把鎖的鋼索緊固螺母每轉動1度,測出 12把鎖對應的鉤間距、鋼絲繩張力和繩輪角度等3個變化量,每度重復上百次後,獲取一組有效值,在多達150萬個數據中,他提煉出了鋼索緊固螺母的旋轉角度與鉤間距、鋼絲繩張力以及繩輪角度之間的變量關係,形成了每變化1度的裝調對應關係表,不僅能使柔性傳動的對接鎖係快速精準地調整到同步,也使同步穩定性從最初的3次提高至50次以上。

“幹我們這一行,基本功要紮實,要耐得住寂寞,很多工作就是從擰一顆螺絲開始的”。王曙群從技校鉗工專業畢業,從事工裝模具的裝配維修工作,一幹就是七八年。沒有高學歷,有的只是踏踏實實地擰緊每一個螺釘,裝配完成好每一件工裝産品,確保不因工裝問題影響産品生産。這些冰冷的物件,在他手中,卻像會説話的生命體。他跟它們盡情對話,他熟知它們的每一個秉性,以至於到後來哪個零件是用什麼樣的機床、用何種加工方式生産出來,他一看便知。

1

王曙群(右一)與同事工作

在外太空締造中國夢

1995年,王曙群正式開始載人航天型號研製。善於動腦動手的他&&研發了50多臺套專用裝備,使對接機構總裝週期從3個多月縮至40天。

2011年初,天宮發射前,對接機構可靠性件在進行最後的一項熱真空試驗過程中,發現對接鎖無法正常解鎖,兩對接機構無法完成分離,該問題驚動了所有研製線上的技術人員,因為問題如果不在短期內解決,不僅經濟上造成巨大損失,更會直接影響到天宮的發射計劃。

技術人員經過分析後,列出了所有故障模式,但一時無法判斷問題根本。他們把最熟悉對接機構的王曙群請到了現場,了解故障現象後,王曙群進行了系統分析,逐一分析、排除,找出了系統受力最薄弱環節,很快將問題定位在鎖驅動中的一根傳動軸上,認為該軸已經斷裂,且是由於地面控制設備驅動過載造成。後續通過對産品的分解驗證,發現該軸確已斷裂,回放的地面設備數據,也證實了試驗過程中存在過載現象,問題很快得到了解決,確保了天宮發射計劃的如期實現。

王曙群説,“攻關的路雖然漫長,但我們終究是勝利了。我曾經也失敗過、氣餒過,但最終還是航天精神激勵了我,使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堅持,咬緊牙關、堅守信念,想盡一切辦法,克服重重困難。經過多年的不懈奮鬥,直到2011年11月3日淩晨,我們生産的對接機構在茫茫太空中圓滿完成了神八與天宮一號第一次擁抱,這時,距離我們開始研製生産對接機構已經過去了整整十六個年頭。”

王曙群除了在對接機構裝調方面具有很深的造詣外,在帶徒育人方面,也是毫無保留,認真總結多年來積累的經驗及教訓,固化成書面材料,編製成青工培訓教材,把自己的絕技絕活傳授給他人。

從悶不做聲搞研究,到努力突破自我主動走出去交流;從一名扭螺絲的小技術工,到中國最年輕的特級技師,王曙群説看似跨度很大,但最終還是源於一句熱愛。“作為一名航天人,認同航天文化,才會去熱愛這份工作,只有熱愛了這份工作才會有責任感,有了責任感才會去堅持,有了堅持才會去創新,這是一個遞進的過程。”(材料來源:中國國防郵電工會 新民網 中國日報網)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