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高品位文化活動提升獲得感
□本報評論員
4月10日,歷時三個多月的“絲路之魂·敦煌藝術大展暨天府之國與絲綢之路文物特展”圓滿結束。活動雖然結束,但這次“文博盛宴”帶來的廣泛熱議和持續關注卻沒有結束。
對於此次展覽,可總結的東西有很多,比如其規模之大、展品之精、持續時間之長、專業研討之深、整合文博資源範圍之廣,等等。但對於上百萬觀展者來説,除了展品本身帶來的震撼與審美愉悅之外,恐怕還有一種共同的感受,那就是“敦煌女兒”樊錦詩所説的四川人在家門口觀展“有福氣”。
這種“福氣”,換一種方式來説,其實是一種文化上的“獲得感”。我們要建成的全面小康,是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各項事業全面發展的全面小康,它既要有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更離不開精神上的富足。
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是一張常做常新的考卷。此次展覽的諸多創新之舉,作出了有益探索。
首先,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思路來創新文化産品,讓文化供給精準地對接需求,做到“適銷對路”。總的來看,當前文化産品和服務規模很大,影視劇、圖書出版、書畫、舞臺劇、音樂製作發行等數量不小,但是真正被社會大眾充分消費並成為滋潤心靈的精品並不多,呈現出總量過剩和結構性短缺的矛盾。
如果提供的文化産品跟不上時代的步伐、對群眾沒有多少吸引力,那就成了低效甚至是無效供給。當前,經濟領域已開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大幕,這一理念和思維方式值得文化領域借鑒,在文化産品供給上“著力提高供給質量和效率”。
其次,既要大力提高文化活動品位,又要盡可能降低參與門檻,努力讓更多群眾享有高質量文化生活。提高品位,展覽的東西要是精品,是群眾平時想看卻看不到的産品。同時,展覽也要能讓群眾看得起,看得懂,看得下去。這次展覽,免費開放,同時又“免費不降質”,以專業又不失通俗的講解幫助觀眾觀展,並在配套活動上進行大膽創新,這也是展覽一直以來熱度不減、人流如潮的重要原因。
最後,一個成功的文化活動,其影響力往往能夠超越文化本身,有機融入一個地方乃至國家發展的大局中。這次絲路展,是在“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建設的背景下舉辦的,不僅再次厘清了四川在絲綢之路上的重要地位,提升了四川的文化自信,而且發出了傳承絲路文化、再創開放新局的時代強音。展覽結束後,其後續效應還將如漣漪一般繼續擴散,將絲路精神根植于我們每個人的心間。
在這個大變革大開放的時代,一方面,讓外面優秀的文化走進來,在巴蜀大地風雲激蕩;另一方面,讓四川優秀文化走出去,展示四川的文化自信和文化魅力,這才是四川在文化建設與傳承中應有的姿態,也將是四川人不斷提升文化獲得感的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