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央視網消息(記者 孔華)1月15日下午,停泊在福建寧德市蕉城區三都鎮的一條“軍民融合”號上,邊防戰士雷童輝正在調解一起矛盾:前夜,一艘貨船誤入養殖戶的龍須菜地,雙方由於賠償數額談不攏,相約到這裡來調解。經過協商,雙方達成和解,龍須菜被損壞的養殖戶獲得了48000元賠償。
“軍民融合號”停在美麗的三都海域。
邊防戰士也理民間糾紛?這源於寧德市蕉城區在三都鎮打造的“海上楓橋”模式:統籌協調綜治辦、法院、司法所、漁業局、勞動局、邊防等執法單位和邊防力量,成立“海上楓橋”矛盾調處服務中心、執法服務中心、便民服務中心等解決海上矛盾糾紛、海上治安和民生服務問題,形成涉海矛盾糾紛調處調解和合力,逐步實現“糾紛不出村、矛盾不出海、信訪不出鎮。”
三都鎮,歷史悠久,1899年就設立了“福海關”,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著名的茶葉對外通商口岸。
三都,地處福建東南沿海,“水深灣闊似天湖”,是我國黃金海岸線中點——三都澳的中心海域,常年不凍不淤,由於有青山屏障,風浪不驚,120平方公里的海域吸引了廣東、台灣、香港等多地的漁民前來從事養殖,最高峰時,海上流動人口達到8000多人,三都所在的三都澳成為全國最大的大黃魚養殖基地。
自然良港吸引了多地漁民,三都海域,最高峰時流動人口達8000多人。
隨著海産貿易的增多、流動養殖戶的增多,化解買賣糾紛、勞務糾紛、治安案件等問題變得迫切起來。在借鑒浙江諸暨楓橋經驗的基礎上,上世紀90年代開始,蕉城區開始在三都打造“海上楓橋”模式。
“軍民融合號”就是“海上楓橋”模式的一個縮影。
三都邊防派出所教導員王萬海告訴記者,轄區海岸線22.7公里,如何服務好好地方經濟發展,借鑒楓橋經驗,他們在海上警務室的基礎上,于2016年5月,成立了全國首個“海上軍民融合警務室”負責調解海域糾紛。就在一個星期前,他們成功調解了一起漁船撞毀龍須菜地事件,為18戶漁民挽回經濟損失近58萬元。
在“軍民融合號”對面的一條躉船上,一個集合了法律諮詢、民政、計生、社保、氣象等窗口的便民服務中心每週三都會開門,定期接納漁民及流動養殖戶的諮詢、各項事務的辦理,這是按照楓橋模式設立的便民服務中心。
“我們可以受理一孩登記、二胎證明、再生育審批、獨生子女證、流動人口證件辦理等事項。這樣,附近的漁民和外來人口不需要乘船上島到鎮政府去辦理了。”計生專員羅建玲説。
2016年,三都鎮便民服務中心共受理醫保、社保、計生、辦證等社會事務18591人次,發放城鎮最低生活保障49.9萬元,農村最低生活保障金61.5萬元,辦理二代身份證9000多人次……
“楓橋模式起到了很好的社會綜合治理和民生服務效果,截至目前,排查各類矛盾糾紛3382起,成功調處矛盾糾紛3338起,化解率達98.7%;開展聯合執法活動1455次,糾正、查處海上違法行為1568起,清查涉海事安全案(事)件67起,船舶管理案(事)件461起、非法營運案(事)件162起;共破獲刑事案件111起,抓獲逃犯33人。”蕉城區政法委書記肖惠明介紹,老百姓‘想什麼、盼什麼、愁什麼、煩什麼’,楓橋模式就會延伸到哪,拓展到哪,打造溫暖的“海上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