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50%
創新動力更加強勁
“不低於50%”——2月17日舉行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把科研人員在成果轉化中獲得的獎勵比例由過去的“不低於20%”提高到“不低於50%”。獎勵比例的大幅度提高,折射出我國加快推進科技創新的決心。
5月份召開的全國“科技三會”吹響了向世界科技強國進軍的號角。無論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還是建設世界科技強國,最關鍵的因素是人才。為此,2016年黨中央、國務院在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方面精準發力,出臺了多項“激勵人”“解放人”的重大舉措——
今年上半年,國務院先後印發了《實施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的若干規定》和《促進成果轉移轉化行動方案》,加快把取消審批和給予高校院所成果處置權、收益權等舉措落到實處。
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印發《關於進一步完善中央財政科研項目資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見》,進一步為科研人員“鬆綁”,包括下放預算調劑權限,“打醬油的錢可以買醋”等。
1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實行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要通過穩定提高基本工資、加大績效工資分配激勵力度、落實科技成果轉化獎勵等激勵措施,穩步提高科研人員的收入,讓他們既有“面子”又有“裏子”、實現“名利雙收”。
248.66億元
基礎研究精彩紛呈
2016年,用於基礎研究的科研經費穩定增加。
最新統計顯示,2016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財政預算投入248.66億元,相比2015年增長11.87%。基礎研究“分量”提升,不僅體現為全社會研發投入(R&D)逐年增加的比重,更有在物理、生命科學、材料等領域的重要突破。
今年9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張強團隊,在合肥量子城域通信試驗網上首次驗證了城域網絡進行量子隱形傳態的技術可行性,為可擴展量子網絡的構建奠定了基礎。同樣是量子研究,我國科學家8月份宣佈,在超冷原子光晶格量子計算研究領域獲得進展,向基於超冷原子的可擴展量子計算和量子模擬邁出了重要一步。
在生命科學前沿領域,我國科學家同樣斬獲頗多。如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研究員羅敏敏實驗室揭示了中縫背核神經元跟獎賞的關係,為開發治療抑鬱和精神分裂症等疾病的藥物提供了新方向;中科院科學家團隊在國際上率先破解光合作用超分子結構之謎,有望為解決能源、糧食等問題提供新思路;清華大學施一公團隊在剪接體的結構與機理研究方面連奏凱歌,把我國在這一領域的研究水平推向國際前沿。
此外,我國科學家還揭示了寨卡病毒傳播機制,首次發現了液態金屬“能跑”“會跳”“載物前行”的特性,在石墨烯量化製備及高性能石墨烯基超級電容器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12.5億億元
大科學工程捷報頻傳
“墨子”升空、“天眼”啟用……2016年,多個大科學工程陸續驚艷問世。
每秒12.5億億次,是“神威·太湖之光”超級計算機系統的峰值性能。憑藉系統峰值性能、持續性能、性能功耗比等位列世界第一的關鍵指標,它在美國最新全球超級計算機榜單上蟬聯冠軍。它1分鐘的計算能力,相當於全球72億人同時用計算器不間斷計算32年。更為重要的是,它實現了包括處理器在內的核心部件的國産化,表明中國完全有能力用自己的處理器製造超級計算機。
宇宙起源何處?地外文明在哪兒?9月落成啟用的世界上最大單口徑巨型射電望遠鏡——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或許能給人們一個答案。這個坐落于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縣的巨大“天眼”,取代了美國的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成為新的射電望遠鏡之王。它不僅個頭大,在尺寸規模上創造出單口徑射電望遠鏡的世界紀錄,還在靈敏度和綜合性能方面登上世界巔峰,能夠接收到137億光年以外的電磁信號,並在未來10—20年保持國際一流設備的地位。
2016年,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和首顆碳衛星相繼成功發射升空,為我國在量子科學試驗和全球二氧化碳監測方面搭建了“高高在上”的科研平臺。
33天
航天強國步履鏗鏘
33天,這是神舟十一號航天員景海鵬、陳冬在太空逗留的時間,也是我國迄今時間最長的一次載人太空飛行任務。
從中秋之夜天宮二號的粲然升空,到神舟十一號返回艙按預定軌道平安返回祖國母親的懷抱,天宮二號和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行任務的圓滿成功,標誌著以6月下旬長征七號火箭首飛為起點的我國空間實驗室階段任務取得具有決定性意義的重要成果,為我國空間站建造運營和航天員長期駐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按照載人航天三步走戰略,也許在不久的將來,我國會成為唯一擁有正在運營的空間站的國家。
對太空的探索,永不止步。11月3日20時43分,我國最大推力新一代運載火箭長征五號,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衝破雲霄。這枚直徑達5米、起飛推力超過1000噸的大火箭,被人們親切地稱為“胖五”。它的成功發射,標誌著我國運載火箭實現升級換代,運載能力進入國際先進行列,為後續的深空探測打下堅實基礎。
“探索浩瀚宇宙,探究科學與未來,我們擁有同一個航天夢。”這是景海鵬、陳冬在出征太空之際,給人民日報廣大讀者的題詞。今年是中國航天60年,走過一甲子的中國航天事業,從無到有、由弱到強,正在努力實現從航天大國到航天強國的跨越。明年,我國還將發射首艘貨運飛船——天舟一號,“嫦娥五號”也有望升空,完成探月工程的重大跨越——帶回月球樣品。航天夢,強國夢,步履鏗鏘。
1337個
創新創業熱潮涌動
1337個,這是目前在科技部備案的眾創空間數量。從第一批136個到第二批362個,再到第三批839個,眾創空間的增長速度折射出全社會的創新創業熱度。創新創業讓更多人實現了人生價值,創新創業也正深刻改變著你我的生活。
濰柴集團的李大明如今的身份是一名“內部創客”,他曾帶領團隊自主研發出國內第一套發動機電控系統,打破了國外長期的技術壟斷。2016年,李大明的團隊進駐卡車動力總成國家專業化眾創空間,他們借助這裡內外融合的創新資源和平臺優勢,打造國産的發動機“核心大腦”。
2016年,“雙創”平臺建設朝著更加多元化的方向發展。首批17家專業化眾創空間讓龍頭企業、高校院所和創業者在這裡“大手拉小手”,在創新要素的集成共享和深度融合中實現共同成長。創新、創業與産業結合得更緊密。
2016年,更多的創新創業政策落地生根,制度供給不斷優化——企業研發費用的稅前加計扣除範圍擴大,高新技術企業認定門檻降低,科技人員創新創業獎勵提高,創業投資獲得更多扶持……實實在在的政策“紅包”惠及更多的創新創業主體,也吸引更多人參與到創新創業中來。
“互聯網+”繼續發揮集眾智、匯眾力的乘數效應,雲計算、大數據、3D打印等新技術産業化步伐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在流通、醫療等領域跨界融合;生物醫藥、節能環保、人工智慧等新興産業不斷壯大;線上線下融合(O2O)、眾包眾扶等新業態、新模式層出不窮……創新創業孕育著經濟發展新動能,已成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載體。
圖片説明:
①景海鵬、陳冬33天的太空之旅創造新紀錄。
②今年9月建成的世界上最大的單口徑巨型射電望遠鏡FAST。
③位列世界第一的“神威·太湖之光”超級計算機系統。
④搭載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運載火箭在酒泉一飛沖天。
⑤在2016中國義烏國際裝備博覽會上,智慧機器人吸引了小朋友的目光。
(圖片來源:人民視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