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國內國際圖片生活軍事人物科技文娛經濟評論

“研磨大師”魏紅權:31年“磨”成武重“魏大師”

中國新聞來源:中國台灣網 2016年12月01日 10:31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武漢重型機床集團有限公司高級技師、“研磨大師”魏紅權。(中國台灣網 王怡然 攝)

  中國台灣網11月30日湖北武漢訊(記者 王怡然) 2分鐘,一塊普通的半精加工的零件就被一雙手磨得像鏡子一樣亮可鑒人,甚至A4打印紙上的文字也被清楚反射,這就是被人稱為“研磨大師”的武漢重型機床集團有限公司高級技師魏紅權的絕活。

  “這很難嗎?不就是磨嗎?”記者隨手拿起一塊魏師傅工作臺上半精加工的小零件,學魏師傅的樣,先拿抹布把操作臺擦乾凈,再倒少許藥水,開始使勁來回磨動,十分鐘過去了,記者撕團棉花擦去零件上的油,模糊一片,沒有磨出鏡面的效果。

  “這個工作看起來簡單,你看我好像很輕鬆,實際上我全身都在用勁。一般人認為就是在平面上推、磨,磨得像鏡子一樣能照見人就行了,實際上還要用儀器檢測它的平面性,平面性要達到頭髮絲的六十分之一——就要達到這種精度。我的工作就是,不論技術水平發展到多高,它都離不開手工操作。”魏紅權説。

  練就這樣的磨工技藝,魏紅權用了31年。

  學藝

  1985年,魏紅權從技校畢業後進入武漢重型機床廠工作,師從“全國勞動模範”余維明,“我師傅選徒弟的時候説我,個子雖然矮,但是四肢發達有力。你看我的手,一般人沒有我的手大。”魏紅權攤開雙手給記者看。

  這是一雙體力勞動者的手,骨節粗大,皮膚由於常年接觸各種機件和化學溶液,粗糙而乾燥。

  俗話説,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為了練手藝,魏紅權經常是別人下班後,還留在車間苦練基本功。利用業餘時間,他先後學會了車床、銑床、磨床等多種精密加工機床操作方法,掌握了較為全面的零件精加工技術。

  魏紅權還先後參加了武重職業學校中級工、高級工培訓,目前已取得大專文憑。“到了一定階段,我就要通過書本提高自己,有些不懂的問題我也查資料,我對機械加工很感興趣,我家裏這方面的書很多。在工作中首先要自己練、自己學,平時工作中積累,再實踐。”

  所謂“處處留心皆學問”“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魏紅權就是這樣一個有心人,每次去其他企業參觀,魏紅權都特別注意觀察別人的加工方法,“我們把他們的加工方法借鑒過來,這也是學習的一個方法,這些都是機遇。我認為關鍵還是在個人,師傅教你之後,最後歸根到底還是要你自己去領悟。”

  爭氣

  魏紅權被同事們稱為“魏大師”,他獨創的研磨技術突破了機械加工瓶頸,創新性地解決了産品零件在精度控制中的難題。

  “十一五”期間,在公司承擔的863計劃項目中,用於加工重型船用螺旋槳製造的七軸五聯動數控重型車銑複合機床“CKX5680”,在其裝配過程中出現了銑頭超差,因生産進度需要,廠領導找到外面的專家,專家開口5萬,只用了不到三小時就完成了任務。

  這件事帶給魏紅權很大衝擊,他開始鑽研技術。經過多年反復實踐,他摸索出了一套超精密的工作方法——“化學刷削”+研磨棒,使刀架滑忱的平面性和直線性均達到甚至超過設計標準,保證了機床主要精度“Z”軸的運行精度。並利用他創新的直徑可調的研磨棒,消除了重力對研磨精度的影響,確保了其配合間隙和同軸度要求,出色地完成了2012年11月,由武重研發的CKX53280超重型數控單柱移動立式銑車床、FB320超重型數控落地銑鏜床、XKU2680數控雙龍門移動鏜銑床、DL250超重型數控臥式銑車床4台極限裝備落戶天津併入選2012年度中國國防工業十大新聞的産品的精度調整任務。由於經過他手工研磨的零部件精度達到甚至超過機械生産的精度,人們親切的稱他為“機械手”。

  執著

  魏紅權常説:“丟個人的臉是小事,砸了企業的牌子責任就大了”。近六年來,他攻克了武重數控車、銑、鏜系列和數控臥車滾齒機系列以及各重大專項、新産品開發等三百多臺機床綜合精度超差而不能交付用戶的質量難題。每年為企業節約製造成本上百萬元,創造經濟效益上千萬元。

  2010年,武重集團承接了某工程的加工項目,這是世界前沿技術,當時只有美國、俄羅斯等少數發達國家擁有此項技術。該工程的核心運動部件的加工精度直接影響到項目的成敗。在實際工作中,項目組果然卡在核心運動部件上,經過價值兩千多萬的進口高精密數控設備加工的零件,其精度仍不能滿足設計要求。由於核心運動部件精度、對稱度、垂直度都極高,加工難度非常大,並且是特殊材料製成,價值貴如黃金,萬一加工失敗,公司將蒙受嚴重的經濟損失。為此,核心運動部件成了整個項目進展的瓶頸。

  由於該項目不僅技術難度高,勞動強度大,而且責任重大。領導要求魏紅權擔綱這一項目。魏紅權沒有馬上答應,他有顧慮:萬一失敗,鉅額經濟損失的責任我擔得起嗎?領導鼓勵他放下包袱。魏紅權認真分析核心運動部件圖紙和工藝要求,反復推敲,從加工方法、測量手段到使用的各種工具都琢磨出一套完整的加工方案。經過不斷嘗試,小心翼翼地研磨,尺度精度和角度精度一點點向設計要求靠近,一週後他終於啃下這塊“硬骨頭”,産品達到設計要求,順利通過檢測。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武重承擔了某中德合資企業生産28套汽車專用模具的生産任務。此批模具衝壓、剪切、彎曲的板料厚度均為16mm要求使用壽命在萬件以上。公司多次召開專題會,解決技術“瓶頸”,當時,進廠僅7年的魏紅權在會上提出了降低衝裁力對模具衝剪質量壽命關鍵技術方案,建議對有尖狹小夾面的衝模採用平面與斜刃口相結合的凹凸模形式,以增強尖狹小夾角的強度,以防止尖狹小夾角破裂,得到較好的衝裁結果。延長模具刀口的衝模壽命。經過反復的模具裝配試衝後,獲得德國專家的高度肯定,圓滿完成該加工任務。

  “每次解決一個難題的時候我都有一種欣慰和自豪,這些工作給我一種成就感。其實掌握好技能,沒有什麼竅門,也沒有捷徑,任何手藝都是磨出來的,關鍵是要執著。”魏紅權説。(完)

  • 新聞
  • 軍事
  • 財經農業
  • 社會法治
  • 生活健康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央視新聞下載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