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 重溫歷史,重走征程。2016年10月10日,由國家文物局組織的中國工農紅軍長征文物保護調研採訪活動走進河南新縣,對鄂豫皖蘇區首府革命博物館、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舊址、紅四方面軍總部舊址、吳煥先烈士故居和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五軍司令部舊址的保護和展示情況進行採訪、調研。
新縣,位於長江、淮河分水嶺,大別山腹地,在革命戰爭年代,這裡可以説是家家有紅軍,戶戶有英烈。在當時,不足10萬人的新縣,有5.5萬人為中國革命獻出了寶貴生命。
曾在新縣從事地方史志工作20餘年的晏慎鈞老人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激動地説:“習總書記指出,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紅色資源的載體就是紅色文物,新縣紅色基因厚重,有著數以千計的紅色文物和數以百計的紅色舊址,把這些文物舊址保護好、利用好、傳承好,既需要上級領導的高度重視和支持,又需要我們付出辛勤的工作。”
紅色文物穿越歷史長河而來,是我們寶貴的物質和精神財富,聽歷史、看文物,那硝煙瀰漫的時代似乎真真切切地呈現在眼前。在鄂豫皖蘇區首府革命博物館裏,有一件特別的文物——一張獨臂將軍陳波(原名陳漢清)血染的黨證。
1934年10月,紅四方面軍黨組織為激勵廣大黨員奮勇前進,決定給優秀黨員簽發黨證,這是黨對自已“兒女”的一次全面審查和政治考核。
在評議發黨證的支部會上,宣傳委員徐向前説:“我們的支部書記陳漢清同志出身貧苦,工作積極,作戰勇敢,同意發給黨證。”陳波領到黨證後,十分珍惜,特地縫了一個小皮囊別在腰帶上,專門放置黨證和交黨費的銅錢。
1941年3月的一天,時任八路軍前總特務團副團長的陳波向戰士們介紹完滾雷的使用方法,開始做示範。他命令大家後退300米,然後抱起西瓜大的滾雷向山丘走去,團長歐治富攔住他説:“這是新制的,有危險,我來吧!”陳波説:“你是一團之長,還是我來吧!”待大家進入安全地段後,陳波開始按雷、擦火,“嘣”的一聲,不合格的滾雷一觸即發,陳波倒在了血泊中。
經過奮力搶救,他奇跡般地活了下來,但僅剩一條胳臂和兩條無法彎曲的殘腿。醒來後,他用僅有的那只右手摸到褲帶上,發現少了什麼,便焦急的問護士:“小皮囊呢?”護士不明其意,陳波解釋説:“火柴盒大小,褲帶上的。”護士將他的血衣翻遍,終於找到被鮮血浸透的小皮囊,黨證也已被鮮血盡染。
受傷後的陳波,雖説再也不能像從前那樣衝鋒陷陣,但他決心要為黨做更多的工作。在一次穿越鬼子的封鎖線時,為防備落入敵手而暴露身份,許多人都把黨證銷毀了,陳波説:“就憑我這一隻胳膊兩條殘腿,不是紅軍就是八路,有無黨證一個樣,落到敵人手裏都是死。”所以他一直揣著黨證打天下,伴隨黨證度難關。
這張黨證,經歷了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抗日戰爭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見證了中國共産黨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的偉大歷史轉變,更見證了老一輩無産階級革命家對黨的一片的赤誠。
紅色文物背後那感人至深的故事,令人肅然、動容,在新縣,在大別山區這樣的紅色文物又何止這一件。
回顧歷史是為了更好地前行,先輩們用血肉之軀換來戰爭的勝利我們必將銘記,以不怕犧牲、不怕苦難、勇往直前、剋敵制勝等為內涵的長征精神是引領我們不忘初心、繼續前進的不竭動力。(文/孟利錚 圖/鄂豫皖蘇區首府革命博物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