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用産業促脫貧
到了2015年,看到種植香菇、木耳有了回報,村民們開始擴大種植規模。
比楊坤年齡稍小的新潮村“第一書記”馮軍心裏琢磨,這麼大産量,光靠他們“四兄弟”賣肯定不是長久之計,必須擴大銷售渠道。
既然要精準扶貧,就要結合職能優勢,於是,四人通過一家菌業公司實地對農民的技術進行現場指導,通過省質監局協調,委託第三方檢測機構對種植的香菇、木耳進行檢測,並出具檢測報告,這就相當於拿到了可以在正規渠道銷售的通行證。
拿著檢測報告,四人開始在蘭州各大超市對接,經過幾個月的不懈努力,如今,在蘭州華聯、大潤發、亞歐等超市中都可以見到來自兩當優質的香菇、木耳。
2015年金洞鄉食用菌産業穩步推進。在省質監局的幫扶下,創辦食用菌種植示範點2處,新發展食用菌27萬袋,預計將實現産值105萬元。同年,電商扶貧列為精準扶貧十大工程之一,借著這樣的機遇,省質監局的幾位“第一書記”又在溝壑縱橫的兩當縣展開電商扶貧試點,線上線下,遍地開花,金洞鄉食用菌産業迎來新的春天。
金洞鄉樺林村,人口總共29戶,其中11戶是貧困戶,而且外來人口居多,被稱為當地的“移民村”。“四兄弟”中排行老三的高翔是這裡的“第一書記”。
高翔在走村入戶,和群眾接觸後發現,這裡綠色資源豐富,但是群眾收入不高。為了增加群眾收入,高翔跟當地政府決定利用樺林村林地多,耕地少的自然環境優勢,引導農戶合理利用林地資源,發展林下生態養雞産業,把土雞放養到自然林地裏,這樣一來,不僅符合了現代人的飲食追求,還帶動了當地的農戶脫貧致富。
在確定了養雞這麼一個富民産業後。高翔通過動員發展起來的大戶去帶動貧困戶,達到一個共同增收的目的。樺林村恒源生態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鞏耀武以前從事苗木繁殖,是樺林村為數不多的富裕戶,從2015年開始結合互助養殖模式後,他共培育了7座雞舍養殖基地帶動貧困戶致富。
“我帶動貧困戶,一戶貧困戶是一千隻,然後貧困戶把雞苗投放給我。現在已經帶動了八家貧困戶,採取分紅和工資兩種方式共同發展,年人均收入從以前的一千多元達到去年的三千五百元左右。”鞏耀武説。據了解,像這樣的養殖基地在樺林村還在繼續建設中。
同樣,由“四兄弟”中冉含宇帶領的李家村,主導産業烤煙優勢明顯,省質監局協調煙草部門和電力部門,新建烤煙爐20座,完成電力增容改造2處,新安裝大功率變壓器2台。通過土地流轉的方式,採取“協會+農戶”的發展模式,創辦680畝烤煙示範園一處,實現産值204萬元。農戶通過土地流轉既解放了勞動力,又通過勞務輸出獲得雙重收入。如今,李家村貧困面由2013年的30.67%下降到11.66%,人均純收入由2013年2541元增長到4936元。2015年脫貧13戶49人,計劃2016年實現脫貧10戶38人。
勁往一處使分村不分家
近三年來,楊坤、馮軍、高翔、冉含宇四人同吃、同住,楊坤細心認真,馮軍頭腦靈活,高翔穩紮穩打,冉含宇老成踏實,四人在性格上各有不同卻互相互補。
從一開始,四人就定了一個原則,雖然分別為不同村的“第一書記”,但必須“分村不分家”,誰有困難大家一起想辦法,哪個村子有需要幫助的地方,就共同出力協調。
在這個原則下,四人如今親如手足,有時高翔和冉含宇會把愛操心的楊坤叫做“楊媽”,把常常做最終決策的馮軍稱呼為“馮爸”。
但四人也不是沒有紅臉的時候,每年年底駐村幹部都會向省質監局進行一年工作彙報,並提出村子在脫貧過程中遇到的困難,需要省局在政策和資金上予以支持,這時大家都會為了讓村子更快發展而爭得面紅耳赤,可工作結束後,又親如一家人。
多年來,在省質監局的大力幫扶下,在該局駐村幹部的傾力幫助下中,金洞鄉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基礎設施得到改善,道路、院落硬化率達到90%以上,富民産業不斷發展,群眾生産、生活條件不斷提高……
採訪中,冉含宇空閒時都會拿出手機點開相冊,裏面存滿了他妻子和兩個一歲多寶寶的照片,“這是我的兩個雙胞胎女兒,我們‘四兄弟’給她們起名叫‘雙雙’、‘聯聯’。”説這話時,冉含宇的臉上盪漾著幸福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