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國內國際圖片生活軍事人物科技文娛經濟評論

岩土專家周予啟:用“工匠精神”為中國建築品質代言

社會新聞來源:中國青年網 2016年05月02日 09:57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作為建築行業岩土專家、中建一局建設發展公司總工程師,周予啟用始終如一的精益求精,詮釋著“大國工匠”的品質。本人供圖

  從“北京第一高樓”國貿三期到“華北第一高樓”天津津塔,再到“中國第一高樓” 深圳平安金融中心,這些摩天大樓正不斷拔高著城市的天際線。“超高層建築是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出現的産物。”在這些建築作品的總工程師周予啟看來,它們的符號意義遠不止是城市地標的變遷,更彰顯了尋求突破的“中國高度”和追求卓越的“中國速度”。

  18年前,周予啟還是項目的基層技術員;如今,他已是建築行業岩土專家,中建一局建設發展公司總工程師。由他主持建造的建築工程捧得了國家優質工程獎、中國建築工程魯班獎、中國土木工程詹天佑獎、全國建設工程優秀項目管理成果一等獎,他本人則被中國建築推選為國資委“最美一線工程師”。挑戰最深基坑,擎起摩天大樓,周予啟用始終如一的精益求精,詮釋著“大國工匠”的品質。

  只做能力範圍內的事 就永遠無法進步

  剛過不惑之年的周予啟已是建築業界小有名氣的岩土專家,由他主持建造的超高層建築更是行業內眾所週知的“明星”項目。而回想18年前,從中國礦業大學畢業後,本想從事地質研究的周予啟卻機緣巧合來到中建一局,自此與建築行業結下不解之緣。

  由於公司的同事大多是施工建築專業或工民建專業出身,一開始,周予啟覺得自己所學的岩石工程專業顯得有些“格格不入”。“隨著咱們國家經濟發展,房建業務也處於蓬勃興起的階段,我在建築行業快速成長的過程中,也逐漸認清了自己所掌握的知識在企業中能夠學有所用,甚至在建築行業大有可為。”在企業中找準定位後,周予啟順利度過了行業轉換的適應期,也建立了清晰的奮鬥目標。

  對於從一線的技術員開始成長起來的周予啟來説,各類測量儀器的使用是基本功。本人供圖

  至今,周予啟仍清楚地記得工作前三年,與工友們同吃同住,一起拉水泥管的日子。“在施工工地,我們住的是簡陋的倉庫,即使在七八月,仍會因為夜晚的涼意難以入睡。有時還會從被窩裏突然鑽出兩隻蟋蟀。不過,我自己也是從農村考出來的,住宿伙食相對差一點,並不足以打垮我。”

  周予啟既能運用自己所學的專業知識將施工現場管理得井然有序,又能憑著良好的身體素質與農民工兄弟一起綁鋼筋、拉水泥管、打樁,保障施工進度。很快,周予啟開始擔任項目的技術管理人員,承接的項目也越來越具有挑戰性。

  周予啟直言,剛成為大項目的總工程師時,他並不像現在這麼“淡定”。“小項目工程少、人員少,所有事情都可控,完成的質量也心中有數。而作為大項目的管理者,需要非常豐富的經驗和敏銳的前瞻性,能夠對未來形成準確的預判。好在我年輕,有激情、有活力,可以用自己的勤奮彌補經驗的不足。”

  “一個人如果一直做能力範圍之內的事,就永遠沒有進步。”18年,是周予啟由基層技術員做到世界500強三級核心子企業總工程師的成長與努力,也是他對建築行業始終如一的熱愛與執著,更是他迎難而上挑戰自我的堅持與勇氣。

  征服“中國最深基坑” 為“中國品質”代言

  2014年12月,中國第一高樓--深圳平安金融中心工程順利封頂。周予啟登上樓頂拍了張照片,面對鏡頭,他終於放心地笑了。他曾不止一次地説:“只有大樓封頂才能證明基坑是安全的!”在擎起摩天大樓的背後,是周予啟征服“中國最深基坑”時精益求精的專注、敢於突破的創新和運籌帷幄的擔當。

  周予啟(右一)為項目技術人員講解基坑加固技術。本人供圖

  平安金融中心的基坑離深圳交通大動脈1號線只有6米,離最近的站點不到2米,這裡每天的人流量上百萬。按照國家規定,基坑施工引起的地鐵變形不能超過4毫米。平安中心的基坑最深處達60米,由於地處鬧市,施工區域狹窄,只能一次性開挖,周予啟面對的挑戰可想而知。

  “誰讓你們把站廳的地面砸了!地鐵無法正常運營你們負得了責嗎?”當一封處罰書擺在周予啟眼前時,他的回答胸有成竹:“砸地磚是為了給地下岩土注漿,防止因為側壓力大變形,地鐵才能更安全!”

  雖然早已是註冊岩土工程師,周予啟並沒有仗著自己的“老資格”自大,而是精心準備了幾套施工方案與深圳地鐵的專家們商議。最終,周予啟首次將“袖筏管注漿”施工工藝引入房建領域,征服了專家論證小組。經監測,深圳地鐵1號線變形不到2毫米。2014年,周予啟總結的“袖閥管注漿施工”通過了北京市級工法審定。

  在施工過程中,周予啟通過創新技術克服的困難可不止地鐵。平安金融中心地處深圳中心區,基坑下面幾乎集全了所有城市管線,關係到附近上萬人的日常生活。周予啟通過減慢注漿管的提升速度,完美解決了加固強度與管線安全之間的矛盾。

  要將8根直徑達8米、抗壓承載力超過10萬噸的擎天巨柱打進地下60米深處,就必須攻破深圳地下硬度最強的微風化花崗岩。周予啟調來青藏鐵路施工中用到的德國寶峨旋挖鑽機,把工程樁與地殼緊緊連接在一起。

  當公眾用“樓歪歪”“樓脆脆”調侃房屋質量事故頻發的建築行業,周予啟卻用一棟棟拔地而起的高樓為“中國品質”做了最形象的代言。

  堅持“工匠精神” 讓每一棟建築成為精品

  今年兩會上,首次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的“工匠精神”引發了社會強烈關注。在周予啟心中,“工匠精神”就是追求精益求精、精雕細琢的精神。“在當前經濟快速發展的階段,一些企業盲目追求短平快,導致建築物沒有達到該有的品質需求。所以,我覺得”工匠精神“其實是要讓我們克服浮躁的情緒,通過這種精雕細琢,提升産品質量。”

  超高層建築施工中,解決樓層自重導致的沉降問題是很重要的技術難點,周予啟除了正常的技術交底外,總會親自檢視測量結果。本人供圖

  當周予啟成功將C100混凝土泵送到1000米的高度,完美解決了困擾世界建築界的難題,人類建造千米建築已經不再是夢想。然而,與一味追求建築高度相比,周予啟更看重建築質量。“想打造建築業的‘中國品質’,最需要把工程的地基打牢,把埋在地下的基礎做好,才能做成良心工程。”

  周予啟笑稱自己是“地下工作者”,但在同行眼中,他是“上天入地”的英雄。萬丈高樓基坑起,為了保證大樓穩如泰山,周予啟願意一次次深入到地下勘探、專研、檢測。“有一句老話叫‘基礎不牢,地動山搖’。這些地下工程開工沒有回頭箭,容不得後悔。所以,我們要保證中國品質,首先就要從基礎做起,精益求精。”

  雖然建築施工行業並不像各種新興行業引人注目,但周予啟認為,這個行業還有更多提升的空間。“我覺得未來的建築行業應該倡導綠色建築、綠色施工,通過先進的手段,不斷提升建築技術生産力。”

  提升技術生産率是轉型升級和發展方式轉變的關鍵。周予啟説,過去,通過引進國外的技術、裝備、施工工法,我國建築行業達到比較高的水平。“但現在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這時候,如果我們還依賴引進提高勞動生産率是不行的。所以,我認為未來的建築行業,應該在科技創新、科技創效,發揮‘工匠精神’,把我們每一個建築産品都能做成建築精品。”(中國青年網記者 朱夢琪)

  • 新聞
  • 軍事
  • 財經農業
  • 社會法治
  • 生活健康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央視新聞下載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