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國內國際圖片生活軍事人物科技文娛經濟評論

李年根:“經緯”妙手篾匠緣

央視網報來源:央視網 2016年04月29日 13:38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李年根

李年根

  央視網訊(記者 袁育堃)走進李年根的家中,四處都擺放著各種竹篾作品,墻壁上“七仙女”、“神牛洞”等篾織畫精美絕倫,栩栩如生。

  這些頗具藝術價值的手工品都出自這位57歲篾匠的一雙巧手,一件作品短則幾日,長則數月,由數千條竹絲編制而成,經緯交錯,精準無誤。

  40多年來,家居新餘市分宜縣洞村鄉的李年根,憑藉著精煉的竹篾技術,編織了五彩斑斕各式各樣的竹篾,勾勒出了一幅幅精美的竹制畫卷。

李年根對選來的竹子進行裁節後還需要開水煮、浸泡、去表皮莖。

李年根對選來的竹子進行裁節後還需要開水煮、浸泡、去表皮莖。


  平凡技藝顯真功

  作為一種傳統手工藝,竹編工藝主要用山上毛竹剖劈成篾片並編織成各種用具和工藝品。

  李年根從水池裏拿起一根三米長的竹子向記者介紹,竹編工藝從選擇竹子到用竹篾編織出成品,共有選竹、制篾、編篾三大步驟十幾道工序。

  “選竹時需選用生長期在3—6年的竹子,每個竹節的高度也有要求。”他用鋒利的篾刀精準地將一條兩米長的毛竹劈開,把每一根竹子去頭切尾取其中。

  在他熟練的刀工下,碗口粗的竹子瞬間就被削得根根粗細均勻、薄如蟬翼、細若髮絲的篾絲。

  為了證明蔑絲的細滑程度,李年根將削好的蔑絲不停的在舌頭上來回拉扯。“不會受傷,我已經把他切得非常薄了”。他説。

  通過對選來的竹子進行裁節後,還需要開水煮、浸泡、進行防蟲、防麻斑、防霉變處理,去表皮莖,再選用剝離出來的幾層透明且柔韌性強的竹篾絲,達到薄如膜、細如絲的要求。最終通過風乾染色後進行創作編織,裝潢入框,只有這樣精打細磨出來的作品才能夠傳神逼真。

  “這中間每一個環節都要一絲不茍、不能馬虎,一旦疏忽可能整幅作品就廢了。”李年根説,“被挑壓的篾叫‘經’,編織的篾為‘緯’,數千根蔑絲縱橫交錯製作的時候一定要保持穩定,歪不得半點。”

李年根太爺留下來的竹篾籃子,距今有一百多年了。

李年根太爺留下來的竹篾籃子,距今有一百多年了。


  創新竹編謀新生

  多年的錘煉,李年根不僅編織品做得精美,還研究出蔑織畫,通過不同竹子的顏色或染色,編織出風格差異的作品。

  一般手藝人用挑選製作的竹絲篾片,通過挑壓交織,編織出千變萬化的圖案,從而製作出千姿百態的竹編産品。

  而竹篾編織畫則是在這種工藝上再加工,通過顏色不同的竹篾絲編織出來的竹篾體和竹篾畫,是一種纖細竹絲經手工編織成畫幅的工藝品,外觀清秀淡雅、裝飾感強,而且藝術神韻可與多種瑰麗的傳統工藝相媲美,具有較高的藝術欣賞和收藏價值。

  在李年根的家中,有一隻祖上留下來的竹篾籃子,距今有一百多年的歷史,整體完好無損,紮實耐磨。

  “這種籃子就是當地夏布文化中專門用來績紗的,用這種竹編籃子不會染色、褪色。”李年根説。

  夏布是一種將天然苧麻纖維通過手工紡織加工而成的平紋布。新餘分宜縣夏布始於唐末鼎盛于清乾隆年間,以“輕如蟬翼、薄如宣紙、軟如羅娟、平如水鏡”而著稱。分宜縣更有“中國夏布之鄉”之美譽。

  李年根正結合當地的夏布文化,把這些文化瑰寶和內涵編織到篾織畫當中去,通過藝術作品留住民俗文化。

  近幾年,傳統手工藝和傳承人越來越得到地方的重視,李年根多次受邀擔任夏布文化領域的特色手工藝代表,到各地進行展出,一些好的作品也被存放在當地的博物館內供市民們欣賞,還有一些商人慕名前來購買竹篾畫。

  “現在還在進行篾織畫的匠人已經相當少了,我以前身邊很多徒弟都到外面打工去了”李年根告訴記者,學習篾織畫要有耐心,要能沉澱下來。很多年輕人都沒法堅持下來,這也是他的擔憂。

  對於未來,李年根表示不管作品賣得動賣不動,他都會一直做下去、鑽下去,“我的技藝還有上升的空間,必須把這一傳統技藝傳下去。”李年根扶了扶鼻樑上的老花眼鏡,堅定的説道。

  • 新聞
  • 軍事
  • 財經農業
  • 社會法治
  • 生活健康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央視新聞下載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