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上網 懂網 用好網——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網絡安全與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講話的體會

新聞頻道 中國社會科學網 2016年04月20日 15:26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有幸參加了4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的網絡安全與信息化工作座談會,親耳聆聽了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受益匪淺。作為互聯網和新媒體的一個研究者,我對習近平總書記關於要建設網絡良好生態,發揮網絡引導輿論、反映民意作用的闡述印象深刻。

  首先,習近平總書記肯定了網上民意。他説:“網民來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網,民意也就上了網。”

  什麼是民意?儘管在學界對民意的定義五花八門,各有其強調的重點,但基本一致的共識是:民意就是人民群眾在特定的時空,對特定的公共事務公開表達的基本一致的觀點和意見,它是一種民主的形式。

  中國共産黨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其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因此她沒有自己的私利。早在1945年,毛澤東在答黃炎培關於中國共産黨如何跳出中國歷史上歷代王朝興亡週期率問題時就指出:“我們已經找到新路,我們能跳出這週期率。這條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讓人民來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敢鬆懈。只有人人起來負責,才不會人亡政息。”從那以後,中國共産黨的歷代領導人都始終強調“傾聽人民的呼聲”“大興調查研究之風”“走群眾路線”。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更是以“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作為新時期治國理政的抓手,一切以人民為中心,聽從民意、順應民情。

  但是,對於網民們在網上表達的意見到底算不算民意,一直存有爭議。互聯網上眾聲喧嘩,人人可以表達自己的意見,哪些是真民意?哪些是偽民意?哪些是被水軍製造出來的假民意?確實需要仔細甄別。但是,如今我國已經有了7億網民,這些網民們每天都對各種各樣的公務事務發表著自己的意見和看法。互聯網已經成為當今中國最不可忽視的信息傳播平臺和公共意見的集散地。網絡上的各種意見一定程度上已經成為社情民意的風向標,是社會公眾意見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我們就不可能再對網上民意視而不見,而必須正視它,研究它,對之加以正確的引導,從而把民意凝聚到一個共同的方向上來,即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需要全社會方方面面同心幹,需要全國各族人民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

  其次,習近平總書記向各級黨政機關和領導幹部發出了“上網令”。他説:“群眾在哪兒,我們的領導幹部就要到哪兒去。各級黨政機關和領導幹部要學會通過網絡走群眾路線,經常上網看看,了解群眾所思所願,收集好想法好建議,積極回應網民關切、解疑釋惑。”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上網似乎只是年輕人的事,很多領導幹部不懂網也不會上網,因而對上網存有偏見,對網絡民意也不屑一顧。如今,人民群眾都上網了,領導幹部再不上網就會成為群眾的尾巴了!在今天新媒體時代,不會上網的領導幹部,既不可能真正知民情,也不可能真正懂民意,更別説引導輿論了。

  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反復強調,互聯網是我們面臨的“最大變量”。過不了互聯網這一關,就過不了長期執政這一關。而要過好互聯網這一關,黨的各級領導幹部首先必須學會上網。只有熱情擁抱互聯網,善於利用互聯網,才能讓這個“最大變量”變成“最大正能量”。這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題中應有之義。

  再次,習近平總書記要求以六個“及時”應對網上民意。他説:“對建設性意見要及時吸納,對困難要及時幫助,對不了解情況的要及時宣介,對模糊認識要及時廓清,對怨氣怨言要及時化解,對錯誤看法要及時引導和糾正,讓互聯網成為了解群眾、貼近群眾、為群眾排憂解難的新途徑,成為發揚人民民主、接受人民監督的新渠道。”

  互聯網是一種開放的、去中心化的信息傳播平臺,其上的每一個節點都是一個信息傳播的來源。因此,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迅速普及,以及基於其上的新興傳播産品的廣泛應用,比如“兩微一端”,就使得每一個人都有可能成為傳播者,每一個傳播者與相應的傳播産品相結合就可能成為一個媒體。

  互聯網的這種特性,極大地拓寬了個人及各種社會組織的表達渠道,某些個體和團體的信息傳播與意見表達可以更迅捷地廣泛擴散,甚至具有乃至超過傳統媒體的傳播力和表達力。一個微小的事件通過互聯網的放大,有可能成為現實中的一個影響巨大的事件,線上的風吹草動也可能影響到線下的社會穩定。

  中國目前正處在一個矛盾頻現、危機頻發、風險叢生的社會轉型期,由於我國社會在人口、地域、民族、歷史沿革和現實發展條件等方面存在著巨大的差異,社會問題和社會矛盾也具有多樣化的特徵,這就使得社會風險呈現出極大的複雜性。因此,各級黨和政府應對網上民意、引導網絡輿論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到“及時”,抓早抓小。近幾年無數網絡事件反復驗證了一個教訓:貽誤時機往往就意味著失控。其次是要分類對待。人民群眾的訴求各種各樣,有提出建議性意見的,有維護個人權益的,有吐槽的,有罵娘的,各有其緣由。作為服務者,各級黨和政府就必須有針對性地“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做到應對有方,舉措得當。

  最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對互聯網監督要持包容和歡迎的態度。他説:“對網上那些出於善意的批評,對互聯網監督,不論是對黨和政府工作提的還是對領導幹部個人提的,不論是和風細雨的還是忠言逆耳的,我們不僅要歡迎,而且要認真研究和吸取。”

  中國共産黨一貫重視監督,前述毛澤東答黃炎培問即典型一例。近年來,我們黨更是不斷強調監督的重要性。十六大報告提出,“加強對權力的制約和監督。”“加強組織監督和民主監督,發揮輿論監督的作用。”十七大報告提出,“保障人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落實黨內監督條例,加強民主監督,發揮好輿論監督作用,增強監督合力和實效。”“確保權力正確行使,必須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十八大報告提出,“加強黨內監督、民主監督、法律監督、輿論監督,讓人民監督權力,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更進一步指出:“讓人民監督權力,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是把權力關進制度籠子的根本之策。”

  但是,“互聯網監督”出現在黨的總書記的正式講話中,這還是第一次。從性質上來説,互聯網監督其實就是輿論監督在新媒體時代的一種新的表現形式。傳統的輿論監督主要是借助於大眾傳播媒介得以實現的。由於大眾傳播媒介受媒體組織的控制和載體資源的限制,大量的普通民眾實際上是很難通過它們表達意見的。有了互聯網,情況就完全不一樣了。在互聯網空間裏,海量的信息獲取,暢通的聲音表達,以及活躍的意見溝通,在使民眾的知情權、表達權、參與權得到落實的同時,也使得監督權有了施展的天地。十八大以來網絡反腐的赫赫戰績彰顯了互聯網監督的巨大威力。

  互聯網監督由於門檻低、成本小,人人可以參與,也就決定了參與者素質的良莠不齊以及動機的千差萬別。但是,只要不是蓄意的誹謗和攻擊,網民們各種監督的意見都應該予以包容。互聯網監督的前提條件是自由表達,如果這種自由表達受到了限制,或者僅僅只是感覺受到了限制,人民群眾監督的積極性就會受到抑制,畢竟監督的對像是黨和國家的公職人員,尤其是掌握了一定權力的公職人員,一般普通民眾還是有所顧慮和忌憚的。當然,這一切都應當在法制與秩序的前提下進行。正如習總書記所説:“網絡空間天朗氣清、生態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網絡空間烏煙瘴氣、生態惡化,不符合人民利益。”遵守法律,尊重秩序,最終受益的還是人民。

  這一次,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對廣大網民,要多一些包容和耐心”,無疑為互聯網監督釋放了利好消息,有助於廣大人民群眾利用互聯網對各級黨和政府公權力以及行使公權力的領導幹部進一步監督,以更好地保障權力在陽光下運行。

編輯:安夢瑩 責任編輯:王敬東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