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尼蘭詹·薩胡Niranjan Sahoo(印度)
第四屆核安全峰會在美國首都華盛頓拉開帷幕,全球50多位國家領導人出席會議,這對國際社會帶來的影響不言而喻。美國總統奧巴馬于2010年發起了首屆核安全峰會,旨在保證核材料的安全運用,防止其落入“流氓國家”和非國家行為體等危險分子的手中。
當然,核安全對國際社會來講並不是個陌生的話題。自20世紀60年代締結《不擴散核武器條約》起,國際社會採取多種措施共同應對核擴散危險。20世紀70年代,主要國家共同簽署了一系列合約,加強核出口管制,以防核武器落入危險分子手中。
然而,蘇聯解體和“9 11”等恐怖襲擊使恐慌情緒進一步升級,國際社會普遍擔心核儲備會流入恐怖分子手中。“9 11”事件後的情報蒐集顯示,多股恐怖勢力正急切試圖獲取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尤其是放射性可裂變材料。隨著21世紀初期基地組織等全球聖戰組織逐漸抬頭,“伊斯蘭國”極端組織不斷蔓延,並公開聲稱想要獲取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國際社會逐漸清醒地認識到局勢的危險程度。
或許恐怖組織短期內很難掌握核武器生産技術,但破壞現有核設施的可能性卻越來越大。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製造臟彈(放射性散佈裝置),其威力足以破壞多座城鎮。此外,含有放射性材料的醫學設備很容易獲取。核安全威脅顯而易見,國際社會若繼續天真地坐視不管,後果將難以想象。
峰會前關注的議題
儘管與會國之間不存在任何具有法律約束的責任和義務,過去幾屆峰會依舊在很多重點議題上取得了實質性進展。舉例來説,峰會推動多國從高濃縮鈾向低濃縮鈾轉化,12個國家停止使用高濃縮鈾並關閉了核反應堆。此外,峰會還促使多國嚴格法律法規建設,加大對核材料的保護。最值得稱道的是,峰會還推動建立了多個機構,如核安全基金和核安全培訓中心。
儘管這些措施並不足以應對當前的挑戰(仍有80%的核材料用於軍事用途,在核安全峰會的管理範圍之外),但以上這些自發性的做法卻在政治上有很大影響力。當然,這要歸功於中、美、俄等大國樹立良好典範,承諾提高共識、加大對核材料的保護。本屆峰會落幕之後,國際社會接下來又該如何行動呢?眾所週知,奧巴馬總統對核安全峰會做出了很大貢獻。隨著奧巴馬任期即將在十個月之後結束,各方普遍關切美國下一任總統是否會延續甚至加強對核安全峰會的支持。
中美合作碩果延續
除了核安全相關問題之外,峰會也是國際合作的重要平臺,尤其是中美兩國就核問題所展開的協同合作。核安全峰會層面上的相互交流使兩國逐漸消除懷疑、增進合作,最顯著的成果當屬在北京成立的核安保示範中心,這是亞太地區同類機構中最大的一個,並得到了美國的大力支持。該中心由中國國家原子能機構與美國能源部共同建設,除了分析實驗室、應急反應模擬裝置,併為核材料提供安全儲存,還能為2000名核安保人員提供培訓。
核安全峰會對消除疑慮、鼓勵各國加強核安全措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今年年初,中國發表了涉核領域的第一部白皮書——《中國的核應急》。中國應繼續加強與美國等核大國的合作,改善民用核工業的發展。中國承諾到2030年將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的比重增加到20%,要想實現這一目標,核電的發展則需要進一步加大步伐。美國擁有世界上四分之一以上的核電站,無疑是核技術方面的領頭羊。因此,在峰會層面上繼續拓展合作符合中國利益。另外,如何有效預防對核基礎設施的網絡攻擊,雙方的合作空間也很大。
在這一背景下,習近平主席出席核安全峰會意義重大,不僅有助於鞏固奧巴馬六年來在核電安全問題上做出的努力,而且能激勵其它國家提高對核安全威脅的重視。無論是中國近期發佈的核應急白皮書,還是其在“十三五規劃”中做出的相應承諾,這些都使得中國成為鞏固和推動核安全峰會成果的重要領導人選。從應對朝鮮核問題開始,或許是個不錯的選擇。(編譯:郭翊明)
作者係印度觀察家研究基金會(ORF)高級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