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擊進入訪談直播頁面 <<<
央視網消息:"512"地震過去了整整一年,作為記者,他們用心靈、用鏡頭、用文字,感受著、記錄著、思考著一個民族化解苦難、領悟堅強、走向新生的全過程。從地動山搖的那一刻 ,到一座座"傷城"重建新生的每一天,他們在現場見證著歷史。在廢墟 之上、鏡頭之外,他們看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又經歷了哪些鮮為人知的故事?
5月22日,中央電視臺著名記者岳群、張萌震區歸來做客央視網,講述她親歷的“傷城”故事,獨家解析你可能不知道的"汶川一年"。
中央電視臺新聞節目中心采編部記者
主持人:我們看到張萌做了很多的報道,從汶川大地震發生到現在,一年多的時間裏,你一共去過幾次災區?這次去和上次去感受到的最大不同是什麼?
張萌:説説最近的這次吧,其實也是像剛才岳群姐説的,變化也是最大的一個感受,因為之後我去了綿竹,是有對比的,因為我一個月之前在那兒,再到綿竹的時候,我發現已經不覺得它是災區了。
主持人:恢復得非常好了?
張萌:之前是有很多賬篷,現在不僅賬篷沒有了,白天會看到有人在街上跳街舞,晚上有人吃夜宵,但是有一些東西會提醒你,比如説“加固”,還有很多車上打著標牌説“維修房子漏水”,普遍這些字樣會提醒你這曾經是災區。
其實你要説不變的是感動,因為這一路有很多特別打動人心的事情。首先我覺得一是援建單位帶給我們的感動。我説一個很小的故事,在河北的時候,當時他們要在孩子修操場,當地的有些觀念覺得恢復以前的水平就可以了,因為四川的地特別少,但是援建要按照國家標準來修,面積要達到34平米左右,在這個博弈當中怎麼辦?所以他們要特別想辦法。比如説在規劃的時候,要把規劃的面積全部集中在一起,然後做了一個特別好的。接著跟當地的政府要地,怎麼可以要這麼多的地?接著他們又找了自己的領導,半夜發短信,現在已經地震了,多少級,多少度,接著再過十分鐘可能又有地震了,他會把這個信息不停傳遞給自己的領導,讓領導做決策。在這樣的駁議當中達成了共識。這個房子還修。所以説他們很有責任心。
岳群:可能咱們在北京全是平原地區,對一個山區,平武和青川為找一塊地,那真是費盡了心機。在我走之前,河北邯鄲就是為這個地著急,你有地我建起來就行,因為我有錢,有技術人員。可是在沒有地的情況下,拿著錢,拿著技術幹著急。所以邯鄲的指揮長當時非常著急。你想他是援建者,可是他的著急絲毫不亞於當地的老百姓,就通過這一件事就可以看得出來這個,真的是不容易。
責編:田詩嘉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