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擊進入直播頁面 <<<
央視網消息:“512”地震過去了整整一年,作為記者,他們用心靈、用鏡頭、用文字,感受著、記錄著、思考著一個民族化解苦難、領悟堅強、走向新生的全過程。從地動山搖的那一刻,到一座座“傷城”,重建新生的每一天,他們在現場見證著歷史。在廢墟之上、鏡頭之外,他們看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又經歷了哪些鮮為人知的故事?
5月14日下午2點,[南方週末]著名記者蘇永通、馬昌博、沈穎震區歸來做客央視網《記者歸來》欄目,講述他們親歷的“傷城”故事,獨家解析您可能沒看到的“汶川一年”。
記者沈穎:身在他鄉 心繫汶川
主持人:就像我們南方週末推出的調研報道,我想很多人看了印象非常深刻,裏面有一句話,這一年你沒有被擊垮,以後永遠不會被擊垮。我想你們在報道的時候,能夠寫出這樣一句話,也是因為你們在災區做採訪的時候,當地群眾或者説你們採訪當中一些感受給了你們一種力量,你們才能寫出這樣的字句。在採訪當中,給你力量的事情是什麼?
沈穎:我來講一下,我覺得我採訪救援體系當中沒有講到一部分就是關於,其實最感人就是,對我來説印象最深得就是關於民間這一部分,現在整個體系當中,過去體系是以政府力量為主體,現在比如像在美國,在救災過程當中,有很大量志願者的隊伍,分佈在全國各地的,災難發生之後然後他們啟動,幫政府收集信息,信息共享,包括救災一系列活動,受訓練的專業志願者,所以這次採訪中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我們在救災過程中,有一些民間的企業和一些機構,他們有足夠的智慧,他們發現了在救災的現場時候,他們發現很多來的志願者,他到了現場之後很混亂,但是想去幫忙但是幫不上,他不知道自己做什麼事。政府忙著指揮,非常累,沒有辦法顧上突然冒出來的志願者,所以有一些民間機構在現場臨時搭建一個辦公室,負責做政府跟志願者,鬆散志願者之間的橋梁,比如志願者有什麼樣的能力,你要做些什麼,政府你又需要一些什麼人來幫你忙,他把需求和能夠供應志願者兩個結合起來,在現場組織起來,有序來進行救援。所以我覺得,對我印象深就是救災的智慧,我覺得很重要的。
責編:田詩嘉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