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擊進入直播頁面 <<<
央視網消息:“512”地震過去了整整一年,作為記者,他們用心靈、用鏡頭、用文字,感受著、記錄著、思考著一個民族化解苦難、領悟堅強、走向新生的全過程。從地動山搖的那一刻,到一座座“傷城”,重建新生的每一天,他們在現場見證著歷史。在廢墟之上、鏡頭之外,他們看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又經歷了哪些鮮為人知的故事?
5月14日下午2點,[南方週末]著名記者蘇永通、馬昌博、沈穎震區歸來做客央視網《記者歸來》欄目,講述他們親歷的“傷城”故事,獨家解析您可能沒看到的“汶川一年”。
【南方週末】記者沈穎
主持人:總結了很多經驗,也總結了很多教訓,有了這些教訓,我們才能很好的完善我們這樣一個機制,來應對以後有可能發生的一些自然災害。
沈穎:如果再具體補充一點,就是比如在這種信息的建設方面,剛剛也提到,像映秀形成一種救援的孤島,現在開始越來越知道,當這種現場的災難條件已經使已有的通訊條件所崩潰的時候,過去這種都已經沒法應對的時候,我們就得通過技術,高科技的方式,我們去突破這種屏障。
比如現在國家開始做重要的無線電通訊的一些建設,因為在這次最早的信息,災區的信息,尤其北川的信息,其實是民間人士通過無線電的方式傳播出來。然後傳播到網絡系統之後,國家相關的收集地震這些數據的專業部門,他才得到了這個信息,然後再反饋給國務院抗震救災總指揮部。所以無線電信息披露,在這次救災中起了一個很有價值這樣一個作用,所以現在我採訪官員也都,現在國家開始加強這方面應急的無線電通訊,就是一種無線寬帶這樣的網絡建設,在這個過程中,一些民間研究機構,他們開始參與這樣的計劃。
主持人:您在文章中説到,漢旺鎮他們線路幾乎全震沒了,有線網絡完全沒有辦法用。
沈穎:對,整個區域當中,大部分已有的有線網絡已經癱瘓了,後來政府官員除了做這些無線網絡通訊建設以外,還開始做無人飛機的研製和訓練,現在他們告訴我,在三四百米的低空可以飛行一百公里,這樣沒有人能夠進到當時現場去,可以讓無人飛機進去,可以最早時間裏面得到最完整的信息,然後傳出來,然後再讓所有救援隊伍進行共享,這個信息共享很重要。
主持人:現在對於無線通訊還有無人駕駛飛機都在研製過程當中,不斷完善的事情。也是非常好的消息,另外我看今天上午地震局賑災救援司黃司長你有沒有採訪他,他提到汶川特大地震救援經驗,他總結四點,其中第一點就是説,在汶川特大地震救援初期,由於通訊和大量道路中斷,無法快速獲取和傳輸災情到現場指揮部,造成達不到最需救援的區域,造成救援盲目,他第一點提到通訊的問題。
沈穎:所以這一點上,國家信息局的披露很坦誠的,他很正面面對這樣一個問題,因為我們發現什麼地方缺失了,我們進行應對性的建設,我們才能夠從誤區中走出來。
責編:田詩嘉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