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富汗已現越戰陰影 奧巴馬仍在觀望權衡
面對三個截然不同前景 無非三種棘手戰略選擇
奧巴馬就任美國總統這半年多來,在國內政策改革、外交和安全戰略調整等方面可算是大開大闔,使之贏得不少支持者的尊敬和期待,但也令他在多方強大壓力下、多種矛盾性戰略選擇中進退維谷。美國如何調整其阿富汗戰略,進而牽一髮而動全身地觸動美國全球安全戰略調整,就是眼下奧巴馬政府面臨的外交-安全難題,而且可能進而演變為國內的社會-政治難題。
猶豫在尷尬中 恐慌在災難前
本月初,駐阿美軍最高指揮官斯坦利 麥克裏斯特爾在倫敦“擅自”闡述自己的“阿富汗戰略”,由此曝出美國總統與駐阿美軍統帥之間的深刻分歧,進一步展現了在阿富汗戰爭進行了8年後,美國越來越尷尬的境地——而且越來越可能滑入災難。
現在的問題是:如何收場?而要回答這個問題,就必須先搞清楚幾個更根本的問題:為什麼要打?最終目標是什麼?達成這些目標的代價是什麼而且是否可以無限期、無限量地承擔下去?衡量這場戰爭之勝敗與對錯的標準是什麼?
就在美國從政府到國會、從軍人到媒體都在激烈爭論之際,本月3日,駐阿美軍遭遇了奧巴馬上任以來最慘烈的戰鬥——8人陣亡,給這場至今無定論的爭辯如火上澆油般注入了多種強烈的情緒,其中最明顯的是恐慌。
其實,這只是阿富汗戰爭8年來無數次殘酷戰鬥中的又一次。單在今年內,美軍就已陣亡236人。但美國民眾、議員、媒體最怕聽陣亡官兵數。50多年前的朝鮮戰爭、40多年前的越南戰爭、10多年前的索馬裏之戰,如陰霾般再度盤旋在眾多美國人的心頭。
“地緣政治遺産”是個“爛攤子”
現在有不少人在説,阿富汗戰爭是小布什給奧巴馬留下的“爛攤子”。
此説很有市場,畢竟此戰至今沒有達到“消滅恐怖分子”、“剷除恐怖主義滋生土壤”的目的。當初一個月裏300多軍人就拿下喀布爾之後,為什麼打了8年卻10萬大軍都不夠用、不增兵4萬以上就可能徹底失敗?
與此同時,不少美國政、軍、學界大腕則認為,這是小布什給美國留下的“地緣政治遺産”。因為這是一場為扼制恐怖主義源頭而“不得不進行的戰爭”。更為重要的是,阿富汗作為歐亞大陸的“十字路口”,歷來是世界各大勢力“群雄逐鹿”的焦點。不難想象,一個對美國唯命是從的“楔子”,對美國北遏俄羅斯、東防中國、西懾伊朗、南控印度洋有多大、多久的地緣戰略意義。
小布什時期的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國務卿賴斯有句名言:“如果你希望美國再次遭受‘9 11’,那就可以放棄阿富汗!”也許她還有一句沒明説:如果希望美國放棄全球霸主地位,那就放棄阿富汗!
在美國各類精英看來,阿富汗對美國來説決不是可有可無的雞肋,“阿富汗戰略”決不是上屆美國政府盲目自大的衝動之舉,也決不是智庫或媒體茶余飯後的談資就能決定其終極命運的,而是牽一髮即動全身、影響美國全球安全戰略及世界安全格局的一個大戰略問題——尤其是在金融海嘯之後美國整體實力與影響力飽受質疑的今天。
戰爭前景不外乎三種:最壞的、最有可能的、最理想的
美國著名智庫“新美國安全中心”昨天出臺了一個分析報告,描繪了阿富汗戰爭的三種前景。
“最壞的前景”是,阿富汗重返“9 11”前的原點,包括塔利班在內的各種“反叛組織”重獲對阿富汗的控制權,建立伊斯蘭酋長國,為跨國恐怖組織提供庇護。這不可避免地將導致阿富汗重陷內戰,使當地及周邊形勢更加動蕩並複雜化。當然,按照該中心的預計,這也是一種“最不可能”的前景。
“最有可能的前景”是,奧巴馬謹慎地調整反恐行動,與阿富汗當地政府進行協調,美軍的任務限于為阿富汗培訓安全部隊;對定點目標實施精確打擊;執行特別行動等。鋻於執行這種定點任務的難度較大,故失敗的可能性較高,從而導致這一場戰爭會被拖延——代價、結果及期限不明。
“最理想的前景”是,美國及其盟友傾盡全力,動用全部資源,確保阿富汗主要人口聚居中心區域的安全,併發展出一支“有效的”安全部隊,最終“在阿富汗實現和平與民主”,美國及其盟友實現其最終戰略目標。
戰略性選擇也無非就是三個:繼續、轉變、撤兵
政府與軍方的分歧曝光後,美國“阿富汗戰略”的調整方向,似乎被鋪天蓋地的“是否增兵、增兵多少”所掩埋。誠然,是否再增兵4萬,已經成為近期美國政府與軍隊爭論的焦點,但很多人忽略了麥克裏斯特爾講話解密版本中的一句話:“人力和資源不足,可能會導致失敗。但是,美國如果形不成一個新的對阿戰略,那再多增兵和加大資源投入也沒有用!”
由此可見,增兵與否爭論的背後,是各方對阿富汗中期戰略目標的不同考量。
對總統奧巴馬而言,其戰略選擇,最現實的無非就是三個。
頭一個選擇是,繼續目前駐阿美軍的“反恐戰爭”。使用無人駕駛機轟炸和特種部隊實施精確打擊,清除恐怖組織的首腦,地面行動強調對領土的實際控制。與此同時,培植阿富汗政府控制部隊,並最終讓阿富汗部隊接手阿富汗的反恐和安全使命。
但麥克裏斯特爾對此不以為然。他認為,目前阿富汗形勢十分嚴峻:阿富汗政府腐敗無能;美軍和盟友部隊之間互信不足,大家都“躲在防禦工事後面,小心翼翼地保護自己的部隊”,使美軍與當地人民“身體和心理”的距離感越來越遠,最後實際上是“自己把自己擊敗了”。
近來,美國大炒熱炒此次阿富汗總統選舉的第一輪投票存在“大規模舞弊”,其中“大多數為卡爾扎伊支持者所為”。欲求連任的阿富汗總統卡爾扎伊不得不屈從美國壓力,同意舉行第二輪總統選舉。其實,美國各界早已對卡爾扎伊領導的阿富汗政府不滿,一直在探討用什麼方式“換馬”。
第二種選擇是,把目前美國進行的“反恐戰略”轉型為“反叛亂戰略”。這也是麥克裏斯特爾所代表的軍方態度。
“反叛亂戰略”與“反恐戰略”完全不同,其主要目標是爭取民心,“斷絕恐怖主義滋生的源頭”;把“保護當地居民、減少對平民的傷害”當作優先目標,而非“最大限度地打擊敵人”。
其中更重要的,美國應把主要精力放在對地區領導人的培養和扶持上,為他們提供資金、武器、培訓和投資,而非扶持阿富汗中央政府。最終通過合作讓這些地方領導人發揮反叛亂和反恐作用。當然,這一戰略也意味著需要更多的士兵,可能出現更多的傷亡。對地方“盟友”和“敵人”的定義需要更大的彈性。
第三種戰略選擇是“遏制戰略”。這與“反叛亂戰略”相反,即撤回部分美軍,並依賴導彈襲擊實施斬首行動。此舉雖不能完全根除恐怖主義,但重點在削弱恐怖分子對西方發動再次襲擊的能力。這一戰略基本是副總統拜登的思路。
不過,這種想以相對較小的投入,取得相對較少回報的“務實”性戰略,是否真能如想象這般奏效,許多人持懷疑態度。
不少美國人認為,奧巴馬是聰明的,果斷地了結了小布什的最大敗筆——伊拉克戰爭,轉而大力經營其“政治遺産”—阿富汗戰略。然而,這位政治新星能不能聰明地搞定阿富汗戰事,才能最終標定其現實地位與歷史地位的讀數。當然,他現在還可以再觀望一陣再作出其阿富汗戰略的棘手選擇,藉口是美國在阿富汗的“代理人”要由第二輪總統選舉投票來確定。但在這之後,就只能由他本人和上帝來決定他能否參加連任競選了。
相關鏈結:
責編:彭偉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