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所謂“蓋棺論定”是儒家文化圈的一種品評人物的方式,其他民族多少也有這樣的思維。人的一生功過至死時已經定型,似乎是可以説上幾句悼詞了。但有些人永遠會超于這種狀態之外,其影響始終不能從歷史中消失。
而這種影響隨著歷史發展的不同,所給予的評價也會大不相同。
韓國前總統金大中先生仙逝,他的一生相信不能用蓋棺定論來做一個最終的總結。金大中先生生於1925年,歷經日據時期、二戰、朝鮮戰爭,以及後來他自己組黨反抗李承晚、樸正熙、全鬥煥的獨裁統治,使得韓國最終能夠走上民主的道路。
金先生的一生傳奇頗多,在朝鮮戰爭與全鬥煥獨裁統治時期兩次被判處死刑,最終能夠逃脫。而他一生中坐牢的時間也頗為不少,加入政壇之後,先後三次企圖問鼎總統寶座而不果,以古稀之年行第四次努力而成功,並在2000年因促成朝韓兩國首腦的首次會談而獲得當年度諾貝爾和平獎。
在金大中先生任內,他實行“陽光政策”是其政治生涯最大的亮點,也因此更為世人所知。但現在朝鮮半島的局勢,恐怕非金大中先生當初所設想的走向。而在金大中先生任內朝鮮所頻發的腐敗案例,連兩位金公子都未能倖免,更是為他的政治生涯添上了不少陰影。
那麼,我們應該怎麼評價金大中先生一生的努力?在他最光彩照人的政治業績漸漸消磨的時候,什麼才能是蓋棺的那個論定?或許世人更多的是看到實際的功績與過失,往往忘記了在世界還有另外一個衡量的標準。而這個標準正是為金大中先生以及他們那種人所設定的。
從一個長遠的時間段看來,金大中先生最大的歷史功績當是用自己不屈的理念,帶領韓國走入到民主社會當中。為此,歷經坐牢、流放、死刑威脅而始終沒有放棄過自己的理想。把國家與民族的未來當作自己終身之使命者,才值得歷史永遠記住,其他不過是浮雲。
回想起來,任何還能屹立於世的國家與民族從來就不缺乏這樣的人。或許金大中先生不如曼德拉、甘地那樣名滿天下,但他們之間的精神是一脈相承的,列名其上的還有孫中山先生等人。
歷史是人民寫成的,這話在某種意義上是正確的。但還有一種歷史是一部個人史,某個人會深刻的影響歷史的進程,並且從此改變國家的命運,這種人應該值得任何人尊敬,尤其是他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之時。
金大中先生走好。
相關鏈結:
責編:彭偉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