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8月6日電 據香港《文匯報》6日報道,美國《新聞週刊》的封面專題指出,作為人類歷史上最先建立資本主義制度的國家之一,英國近幾個世紀以來一直扮演著世界霸主角色。但今非昔比,隨著國際局勢跌宕變化,“日不落帝國”逐漸喪失往日的威嚴。如今蔓延全球的金融危機更令英國經濟遭致命打擊,一度輝煌的大英帝國已無法走出衰退泥沼。現在英國必須在世界上重新定位,例如變身為“小英國”。
金融危機對英國構成沉重打擊,國債持續攀升。由於軍事、外交開支巨大,英國政府在預算問題上早已捉襟見肘。無論是執政的布朗首相還是反對黨領袖卡梅倫,都沒有足夠資金逆轉經濟頹勢。
“泰晤士河上的冰島”
儘管全球經濟不景氣幾乎波及所有國家,但英國的損失卻最嚴重。金融業務曾是推動英國經濟發展的關鍵部門,如今卻成為一塊“絆腳石”。有政治評論家挖苦英國是“泰晤士河上的冰島”,暗指英國或許將繼冰島後成為另一破産國家。
經濟上問題重重的同時,外交上也顯得舉步維艱。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戰爭上,英國刻意與美國步調一致,令英國掌握了更多話語權,但卻淪為美國身邊的附庸。隨著中國和印度兩大經濟體崛起,以及美國轉而尋求其它新夥伴,意味著英國在世界最高談判桌上的位子越來越小,地位也日益削弱。
英國公共政策研究所研究員科恩斯説:“儘管英國是相對較富裕的國家,並且仍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之一,但國家的實力正在走下坡。”1962年,美國國務卿艾奇遜嘲笑道:“英國不再是帝國,但是現在仍然沒找到自己的位子。”這句話現在又刺到英國的痛處。
英國成為“日不落帝國”,海軍在18世紀前後擁有世界最強大海上力量是功不可沒。即使二戰後萎縮成一支“地區艦隊”,仍具相當實力。但前英國海軍大臣韋斯特感嘆道,英國海軍已大不如前,很難再打一場像馬爾維納斯群島戰役那樣的戰爭。
乏政治強人 憲制落後
英國目前的軍費預算仍居世界前列,但英軍在阿富汗頻遭挫折,民眾對戰爭的支持也日漸下降。而在關乎一個大國終極實力的核問題上,英國更面對渺茫不清的未來。
12年前,隨著布萊爾領導的工黨一舉獲勝,結束保守黨18年的統治,布萊爾對英國的前景表現異常樂觀,但他的接班人布朗上臺後內外交困,近來由於國會開支醜聞曝光,使民眾更蔑視政治和政客,導致國內氣氛愈加陰沉。
也許在下次選舉中保守黨將會獲勝,卡梅倫將接替布朗,但這種變化卻完全沒有布萊爾獲勝時給民眾帶來的感覺。那時經濟開始空前發展,移民政策使國家獲益,今天早已沒有當年的風采。下任首相甚至再下一任首相的任務,不僅要為英國重新定位,且要復興過往“大英帝國”的精神。
有學者指出,英國要重振昔日光輝,大刀闊斧推行憲制改革是刻不容緩,指英國仍沿用18世紀的制度,解決不了21世紀的危機。1
英國內政外交五大問題
經濟引擎拋錨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稱,英國國債數字激增,將在未來5年內增加一倍,與國內生産總值持平。英國國家經濟和社會研究協會預測,人均收入恢復到2008年初的水平需花6年時間。國防部和外交部的預算將被削減,影響英國在海外的力量。
受金融危機衝擊,英國近50年來首次出現通縮。IMF指英國經濟衰退將比其它發達國家更嚴重、持續時間更長。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認為英國經濟今年底會開始恢復,但會明顯落後於美日等國。
外交實力削弱
英國前首相布萊爾在處理阿富汗和伊拉克戰爭等問題上,步調與美國一致,英國被指沒有自己的獨立態度。為解決這問題,英國急於在打造軟實力上下功夫。然而事與願違,僅2004年一年,外交與聯邦事務部便裁掉19個外交使團,設在美國、澳洲、西班牙等國家的領事館也被調低級別。如今,外交與聯邦事務部有4000名工作人員,較幾年前減少了2000人。
國際地位動搖
在冷戰期間,英國“鐵娘子”撒切爾夫人把自己視為僅次於美國裏根總統的世界領導人,擊垮蘇聯,為資本主義發展創造了安全環境。在布萊爾執政的10年間,英國參加了科索沃、阿富汗和伊拉克3次戰爭,其軍事力量僅次於美國位居第2。如今一切都變了。近年來,中國、印度、巴西等國家的發展勢頭十分迅猛,美國也相應調整了外交策略,重處理好與亞洲、拉丁美洲的關係,重新考慮與英國之間所謂的特殊關係。相比之下,英國的重要性正日益降低。
軍事內外受挫
近年由於財政緊張,加上伊拉克和阿富汗軍事開支增加,英國政府不得不大幅削減軍費,最近因英軍在阿富汗的陣亡人數劇增,政府才逼不得已表示不會削減軍費。儘管英國國防預算仍居世界前列,但從長遠來看,軍費削減將無可避免。英軍皇家聯合服務中心的報告顯示,在未來6年內英國國防部將把軍費開支降低11%。
隨著阿富汗戰場惡報頻傳,英國民眾對戰爭的支持度也正日益下降。今年7月的民調顯示,絕大多數英國百姓認為阿富汗戰爭是“無法獲勝”,英軍應儘快撤走。而在關乎一個大國終極實力的核問題上,有54%的英國民眾認為政府應當徹底放棄核威懾力量。
教育開支沉重
在90年代,英國工黨政府承諾擴展大學教育,開放予貧窮和少數族裔學生,打破精英階層的壟斷。但伴隨而來的龐大教育經費,為政府帶來沉重負擔,有國會議員更公開批評開放大學門戶的做法不智,就像“火車開得太快,最終將會出事”。政府在財困下,只好對大學學額實施上限,導致多達4萬名申請學生失去讀大學的機會。
此外,有學者和學生抱怨大學降低入學門坎,導致學術水平下滑。而由於學生人數大增,校方資源不足,唯有提高學費幫補,令大學教育越來越昂貴。
相關鏈結:
責編:彭偉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