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雖説是個禮拜天,單曉蘭(應被採訪人要求,採用化名)還是一大早就趕到了“一隻螞蟻”市場,希望能儘快把貨弄出來。她和丈夫兵分兩路,丈夫出門去另一個市場尋找新攤位了。
要在往常這個時間,她早已在市場租賃的攤位上開張營業了。“以前都是4點多鐘就起床,洗把臉,弄口吃的,就趕緊坐地鐵往市場趕。基本上五六點來鐘就開始發包了。因為好多從外地坐大巴來進貨的俄羅斯人已經在等著了。”單曉蘭一口的江浙口音,聽上去有些疲憊。
每天都有35000名左右的中國商人與單曉蘭一起,像一隻只螞蟻一樣,被淹沒在這個龐大的市場帝國裏。
自從6月29日莫斯科市政府以檢查衛生為名關閉“一隻螞蟻”後,華商經歷了將近一個月的煎熬。市場關閉導致貨物無法提取,錯過了銷售季節。許多正往市場發送的貨物因市場關閉給國內生産企業、貿易公司等關聯方造成損失。
“當初市場管理公司説是要停業兩天打掃衛生,讓我們每個人交了1000盧布(30盧布大約兌換1美元),還要更換滅火器,又收了1600盧布。”單曉蘭説。華商們以為市場很快就會重新開放,而且這個市場以前雖説也有過“動靜”,但從來沒有發生過像關閉這麼大的事。
“倒包”的日子
“一隻螞蟻”市場準確的名稱是莫斯科切爾基佐夫斯基集裝箱大市場,形成于上世紀90年代初,佔地200多公頃,因地處該市東區的伊茲梅洛沃小區而又被稱為“伊茲梅洛沃市場”,中國人習慣按諧音叫“一隻螞蟻”市場,或統稱“大市場”。這裡是莫斯科乃至歐洲最大的服裝鞋帽等日用品批發市場。在這裡經營謀生的主要是中國人、越南人、土耳其人和獨聯體國家的人。
參與整個大市場管理經營的俄羅斯和外國公司有20多家,大多背景複雜,甚至有黑社會摻雜。其中最大的管理公司就是俄億萬富豪捷爾曼 伊茲梅洛夫旗下的ACT集團,“灰色清關”正是伊斯梅洛夫吸引大量國外商品進入俄羅斯,積累財富的重要手段。
有人説,“灰色清關”的生意,仿佛是一場“俄羅斯輪盤賭”,賭徒希望幸運的總是自己。
蘇聯解體之初,俄羅斯急需進口大量便宜貨品。鋻於俄海關清關手續繁瑣,關稅混亂,為鼓勵進口,簡化海關手續,俄羅斯海關委員會允許清關公司為貨主代辦進口業務。
這些公司與海關官員聯手,以低於法定關稅水平的價錢將貨物運入俄羅斯市場。清關公司將貨櫃清出關後就拉到商人指定的倉庫,但是不出具任何單據證明。後來,此清關方式被推廣到海運、鐵運和汽運,統稱為“灰色清關”。
“伊茲梅洛沃市場的整治行動是俄羅斯政府加強管理能力的一個重要表現,打擊寡頭伊斯梅洛夫也是其目標之一。”俄羅斯獨立智庫sova中心主席亞歷山大 沃剋夫斯基對《中國新聞週刊》説。
自從大市場被關閉後,單曉蘭已經收留了幾個走投無路的福建閩清人。
“"跳樓"在市場裏的説法是,有些老闆把大量進貨砸在手裏,又急需資金,於是就以最低的價格拋出。但是現在真有人跳樓。”莫斯科北方華人商會會長關百新對《中國新聞週刊》記者透露了這麼一件事。
有一位中國商人想盡辦法把自己藏在貨櫃裏的100萬盧布賣貨資金提出來了,開車走出市場沒多遠就被幾個警察攔下。為了儘快擺脫糾纏,他拿出10萬盧布塞給警察。可是警察一看一下子就能拿出這麼多錢,肯定是條“大魚”,就要求其下車接受檢查,最終在車上把所有的現金給查出來“沒收”了。這名商人回到家連氣帶急,一時想不開就跳樓了。所幸樓層不高,只是受傷被送進了醫院。
關百新,黑龍江五常人,現在的身份為莫斯科新旭集團總裁,俄羅斯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副會長。儘管他在大市場已經沒有生意,但這一段時間也忙得焦頭爛額,幾乎把自己的幾攤子生意全放下來,希望憑藉自己多年來在俄羅斯建立的人脈關係,幫助華商儘快、儘量把損失降到最低。
7月25日在使館召開的中國政府經貿代表團與華商座談會上,關作為協會負責人發言時頗有些不平:“我們中國商人從國內發的是合格的産品,並提供了所有的證明文件,結果到了俄羅斯境內華商連一張紙片都沒有得到,怎麼貨物就變成了走私品?華商就成了走私犯?”他認為,就是那些非法經營的物流公司和清關公司把華商引入了陷阱。
90年代初,自稱“殺豬的出身”的關百新在遠東跑生意,“倒包”,在蘇聯解體物質匱乏的時期,他淘得自己闖蕩俄羅斯市場的第一桶金。
後來聽人説莫斯科的錢最好掙,“一件皮夾克能賣到你想象不到的價格,即使傻子也能賺到大把的美金,只要你手裏有貨”。關百新就在1995年用積攢的12萬人民幣批了6大包皮夾克,通過西伯利亞大鐵路發到莫斯科。在火車上顛簸了一個星期到莫斯科後,手拿提貨單到車站提貨時,卻被告知“貨丟了”。關百新一下子傻了,而他身上只剩下50盧布,連一張回家的車票都買不起。
當晚,人生地不熟的關百新找到中國人聚居的地方——“中國樓”,這些樓被最早發了財的中國人包下來,再轉租給中國商人一邊住宿一邊賣貨。鼓足勇氣敲了無數次門,遭到無數的拒絕,關總算遇到了一個好心的同鄉收留他住下,暫時有了落腳地。 那時候來莫斯科“淘金”的中國人沒有幾個會俄語,又怕被敲詐,被人搶,就一起扎堆,並雇俄羅斯保安把門。這些“中國樓”由於人群混雜,人貨不分,衛生條件差等原因遭到當地居民的投訴,最終被取締。
身無分文的關百新靠著幫人賣貨、借貨賣貨方式開始“自救”。每天一大早從別的華商手裏借兩件皮夾克走到與“燕山樓”隔條馬路的“上八線”市場去賣。一個月後,關還上了住宿錢和飯錢。又過了一個月,關百新還上了所有的欠債。這時,他已經不滿足於街頭零售的小買賣了,他的眼光盯上了批發業務。
關百新把生意從“中國樓”轉到了麻雀山對面的“盧日尼基體育場”批發市場,並且掙到了“大把大把的錢”。
1998年,關又開始轉戰“一隻螞蟻”市場,生意也越做越大。
但這時候,在市場做生意的風險卻越來越大。中國人之間互相壓價,俄羅斯對市場“封箱拉貨”事件時有發生。就在1998年11月,俄稅警部門查抄“兵營”中國商貿中心,華商損失近200萬美元。
“灰色清關”此時已經成為俄羅斯輕工業進口的非常規貿易方式。它一方面為俄羅斯經濟發展提供了必要的活力和投資,另一方面它為寡頭所控制,蠶食俄羅斯的財政稅收和輕工業發展。
2000年左右,普京任俄羅斯總統,打擊“灰色清關”更加嚴苛。關百新決定放棄以前的低檔生意,註冊自己的正規公司,開始轉戰餐飲、旅館、旅遊業。目前新旭集團旗下有兩家酒店,多家公寓,還有汽修、建築等公司。
離開,或是堅守
並非所有人都有關百新的雄心和運氣。吉林人李勇在“一隻螞蟻”打拼四年,從來沒有回過一趟家。經歷了此番折騰,他只想儘快回國。
李勇是在7月25日下午被俄羅斯強力部門帶走的。
之所以用“強力部門”這個詞,是因為他不知道抓他的到底是什麼人,哪個部門的,什麼原因。“説是警察吧,沒看見戴警徽;説是移民局的人,也沒有穿"紅馬甲",就是移民局在執行公務時都穿的那種印著字母的馬甲。”據他事後分析,“應該”是移民局的,因為他們可以直接在護照上蓋戳,之所以沒穿馬甲,可能是因為他們不是執行公務時間,而是“撈外快”。
“移民局人員”在他們出示護照後,一把奪過去,看都不看,直接就把他們往停在路邊的大車上推。“我雙手死撐著車門往回掙,結果屁股上挨了兩腳。”當他和同伴被強行帶上車一看,裏面已經蹲了快30個人。
就這樣,他們一車人被帶到了一個“沒有掛牌,也沒有門牌號”的兩層樓房裏關了起來,並讓他們拿錢“贖人”。“一個人5000盧布,有個越南人做中間人,再加500。”
他的同伴剛從國內來,不熟悉俄羅斯“國情”,因為不服氣,爭辯了幾聲,結果被直接在護照上蓋了“黑戳”,這就意味著他的同伴必須在10天內離境——可同伴價值幾十萬的貨還在市場內扣著。
李勇身上只有幾百盧布,只好向朋友打電話求助。在俄羅斯人的指點下,他的朋友幾經週折終於找到了那個地方,交錢完事。臨走時,移民局的人還“好心”告誡他們,週一別到市場上去,移民局將派大批人員到市場進行檢查,“我不想在這裡再見到你們”。
李勇説,他已經和外地的俄羅斯貨商説好了,價值200萬盧布的貨給50萬盧布就可以打包帶走。“我一天都不想再待下去了。這地方,讓人哭都哭不出來。”
據記者了解,在最初的幾天裏,只有俄羅斯人才能搞到通行證,進入市場拉貨。沒有被叫到號的中國商人只好再次向一些保安和警察“塞錢”,以求儘快進入市場。李勇也花了20多萬盧布的“好處費”。
俄羅斯媒體揭露説,在市場關閉的時候,很多貨櫃被撬開,藏在裏面的大筆錢款不翼而飛。雖然俄官方宣稱商人進入市場拉貨不受阻礙,但實際上要想邁進自己租賃的貨櫃要過好幾道警察和保安把守的關口,每一道關都得用錢疏通,從最開始的2萬盧布,到後來的5萬、10萬盧布,有的甚至要加20萬盧布。即使萬幸保住了部分錢物也並不一定就是貨主的,在市場外巡邏警察會隨時把貨車攔下。
單曉蘭還是被擋在市場外。她原本想在今年暑假的時候讓女兒飛過來團聚,簽證都快下來了,不料出了這檔子事。
其實,單曉蘭夫婦也就是10年前剛來莫斯科的時候,去了一趟紅場,還看了看列寧墓,其他什麼地方也沒去過。
沒有拿到貨的華商每天仍在“一隻螞蟻”苦盼;拿到貨的華商已開始轉向莫斯科南部的“留布裏諾”等市場。有些心灰意懶的華商已打道回府,有些心有不甘的華商仍在堅守著希望。(田冰龔權對此文亦有貢獻)
相關鏈結:
責編:彭偉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