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了解哈馬斯,最關鍵的一點是要明白,這個組織的目標是什麼。哈馬斯這個組織,成立的目標,生存的目的只有一個:將以色列從地圖上消除。三拒絕是其旗幟:拒絕承認以色列、拒絕放棄暴力、拒絕接受巴以業已簽署的協議。
猶太人19世紀末開始回歸巴勒斯坦地區,最初受到歡迎,因為他們帶去了資金和高科技。1917年英國《貝爾福宣言》發表後,洪水樣的有組織移民讓當地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感到恐懼,因為猶太人完全改變了當地的阿拉伯化現狀。
1947年聯合國頒布181號決議案,支持猶太移民和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在巴勒斯坦地區分別建國,當時整個阿拉伯世界是拒絕接受的,因為天外來物一樣的以色列,在他們眼中是不該存在的。於是有了半個多世紀的爭鬥,主要是四次中東戰爭。此時,整個阿拉伯世界的觀點是一致的:將以色列從地圖上消滅。
以色列在四面受攻中,同樣以不妥協為標準,1967年完全佔領巴勒斯坦地區,並攻佔埃及的西奈半島、敘利亞的戈蘭高地等處共6.5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國土擴張三倍。聯合國安理會為此通過242號決議,要求以從佔領土地上撤軍,但以拒不執行聯合國的決議。阿以雙方高度對立。
四次中東戰爭的參戰各方不完全相同,起主要作用的一直是以色列周邊的阿拉伯各國,冷戰中的美蘇及盟友也不同程度的介入。戰爭規模本身屬於局部衝突,但給各方的教訓很大,特別是1973年的第四次中東戰爭(“十月戰爭”、“贖罪日戰爭”、“齋月戰爭”),阿拉伯世界開始認識到,消滅以色列這一想法不現實。
1970年代以後,阿拉伯各國開始轉為現實考慮,採取和平共存的道路。以色列領導人也出現放棄部分佔領土地換取和平的念頭。1979年3月埃及和以色列毅然決定正式簽署和平協議、建立外交關係,此後以色列逐漸交還各國被佔領土,與阿拉伯世界互相承認。也有了此後一系列和談。
在大環境轉化情況下,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同樣必需調整自己的立場。阿拉法特領導的法塔赫(巴勒斯坦民族解放運動),成立於1959年10月,是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巴解組織)的主流派,在巴解組織中勢力最強,影響最大,並得到阿拉伯國家 的廣泛承認與支持。法塔赫曾一直堅持武裝鬥爭,但在1980年代後,順應形式逐漸趨於溫和與務實,主張承認以色列的存在,同意在“以土地換和平”的原則基礎上和平解決阿以衝突。
應該説和談是成功的,阿拉法特與以色列總理拉賓,分獲1994年諾貝爾和平獎,雖然這兩個人隨後付出了生命代價。和談也是曲折的,死結太多。在漫長的等待過程中,巴勒斯坦阿拉伯人逐漸選擇了極端組織,這就是哈馬斯。
哈馬斯(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成立於1987年12月,是一個集宗教性、政治性為一體的激進組織,主張通過武裝鬥爭解放“全巴勒斯坦”土地,拒絕承認以色列生存權利。以色列和一些西方國家一直將哈馬斯視為恐怖組織。
無論是誕生的背景還是名稱,哈馬斯的存在就是戰鬥,生存就為了不妥協。哈馬斯拒絕承認以色列、拒絕放棄暴力、拒絕接受巴以業已簽署的協議。
哈馬斯有深厚的民意基礎,法塔赫則有包括以色列在內的國際社會的支持。這對兄弟發生了多次爭鬥。哈馬斯堅持不肯解散自己的準軍事組織。
2006年1月,哈馬斯在巴立法委員會選舉中一舉擊敗主導巴政壇將近半個世紀的法塔赫,贏得大選。2007年6月14日,哈馬斯奪取了加沙控制權。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主席阿巴斯宣佈解散由哈馬斯主導的民族聯合政府,在約旦河西岸組建了過渡政府。以色列加緊了對加沙地帶的封鎖。巴武裝派別持續從加沙地帶向以境內發射火箭彈,以色列則對加沙地帶實施軍事打擊。
今年6月,哈馬斯和以色列簽了六個月的停火協議。但該協議一到期,山寨版火箭襲擊就恢復了,而且越打越遠。於是本次大戰開始。
對哈馬斯的道德評判是沒有意義的,任何人在巴勒斯坦難民營長期生活後的選擇都將是戰鬥,更不必説身負世代血仇的人。對以色列的歷史批評同樣沒有意義,以色列已經是一個客觀存在,被世界各國所承認,這六百萬猶太人曆盡二千年磨難搬回錫安山,絕不會再走。
責編:彭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