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以色列27日對加沙發動大規模空襲以來,巴勒斯坦方面已有上千人傷亡,其中包括不少平民。宣稱精確打擊哈馬斯機構的以色列軍隊為何殃及無辜目標?以色列突然大打出手原因何在?中東局勢將走向何方?帶著這些問題,記者採訪了上海外國語大學中東研究所所長朱威烈。
士氣不如從前,以軍轟炸失準
以軍此次行動堪稱第三次中東戰爭以來對加沙發動的最猛烈進攻,“但以軍士氣已遠遠不如當年。”朱威烈表示,“中東戰爭時期,以軍進行的是事關生死存亡的戰鬥,情況與現在大大不同。如今他們在一些技術方面有了很大進步,然而士氣卻明顯衰落,這一點從2006年以黎戰爭中就可以看出來。”
朱威烈認為,士氣下降導致戰鬥力受影響,這是以軍此次造成大量平民傷亡的一個技術性原因。另一個技術性原因在於,“加沙被隔絕多時,那裏的巴勒斯坦武裝組織情況如何,以什麼方式活動?以軍也不甚清楚”。這導致以軍有時候可能也不太了解轟炸目標的準確情況,從而傷及無辜。
而且,現在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哈馬斯)的火箭彈威力已經不同往昔。以前是自造的土火箭,在過去的兩年多時間裏,哈馬斯得到了國外軍工廠生産的制式火箭,射程超過40公里,在對以色列的威脅方面,已形成了類似黎巴嫩真主黨那樣的能力。以色列南部25萬人口的居住區,包括港口城市阿什凱隆,都處在哈馬斯火箭彈射程之內。出於安全方面的考慮,以色列的選擇只能是盡可能摧毀哈馬斯的基礎設施和有生力量,而不是“定點清除”。
另外,朱威烈指出:“以軍此次行動的目標其實不僅限于向以色列發射火箭彈的巴方武裝人員,他們更想一舉摧毀哈馬斯在加沙建立的政權。因此,以軍空襲的規模比通常要大得多,造成的巴方損傷相應也嚴重得多。”
以巴衝突雙方,著眼各自大選
戰爭是政治的繼續,以軍此次進攻自然有其政治目的。
朱威烈説:“明年2月以色列將舉行大選,執政的前進黨正面臨利庫德集團的巨大挑戰。”以黎戰爭結束後,儘管黎巴嫩方面損失遠甚以方,但中東輿論普遍認為以色列打輸了,因為一直在中東地區一枝獨秀的以軍表現非常窩囊,出兵3萬最終也沒能消滅只有幾千人的黎巴嫩真主黨武裝。
“以黎戰爭後,利庫德集團就一直批評奧爾默特政府軍事行動不力,以色列各政黨也大多贊成用武力消滅哈馬斯等不時騷擾以色列的巴方武裝。在這種情況下,為了在大選中擊敗利庫德集團,保住執政地位,向哈馬斯開戰自然成為前進黨政府的選擇。”朱威烈説。
朱威烈還表示,以方此次行動的理由除了“巴武裝人員不斷向以方發射火箭彈”外,還有“哈馬斯拒絕續簽停火協議”。“哈馬斯這麼做也有其政治考慮。他們試圖舉起以武力解放巴勒斯坦的大旗,贏得更多巴民眾的支持,在未來的選舉中挑戰阿巴斯領導的法塔赫(巴勒斯坦民族解放運動)。”
目前,法塔赫對以方的行動保持冷靜,他們控制的約旦河西岸廣大巴勒斯坦人地區能否繼續保持穩定則對地區局勢意義重大。
朱威烈説:“不排除哈馬斯在西岸地區獲得更多支持的可能,也不排除哈馬斯背後有其他國家的支持。”如果約旦河西岸的巴勒斯坦人也開始加入武力反擊以色列的行動,這場衝突將更加難以收場。
準備地面行動,難以迅速收手
28日,以色列在繼續空襲的同時,開始在加沙周圍部署坦克、步兵以及裝甲部隊。一名以軍高官説,空襲將繼續,地面部隊“如有需要,也將作出行動”。
據以色列《新消息報》報道,以軍28日在加沙邊境部署了一個炮兵連。報道説,此舉表明以軍正在繼續為可能在加沙地帶採取地面行動做準備。
對此,朱威烈表示,由於以軍無法靠空襲迅速消滅哈馬斯武裝,為了基本實現其政治目標,以色列的軍事行動不大可能迅速結束。在空襲效果有限的情況下,“以色列很可能派出地面部隊進入加沙,盡可能地摧毀哈馬斯武裝力量”。
“但是,僅憑軍事手段是無法解決問題的。以軍的進攻必然引發巴勒斯坦人的反擊,這麼多年來,巴以雙方早就陷入了這樣一個惡性循環。”朱威烈説。當雙方都難以承受暴力帶來的傷害時,就會在國際社會的外交斡旋下重開談判。
目前看來,布什政府重啟中東和談的計劃無法實現,奧巴馬政府的中東政策還不明朗。朱威烈認為,從奧巴馬公開的表態上看,與布什政府第一任期相比,未來的美國政府在中東和平進程上更傾向於走多邊路線,這是奧巴馬的變革之一。
“不過,這並不意味著巴以問題、中東問題就容易解決了。其實,布什政府第二任期在這方面已有所改變,而奧巴馬政府的中東政策除了變革,更多的將是繼承。”朱威烈説,無論是從巴以雙方的內部政治鬥爭來看,還是寄希望於國際社會的外交斡旋,“這次以巴之間的嚴重衝突都將持續一段時間”。 (來源:吳志浩/新聞晨報)
責編:汪蛟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