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首頁 > 新聞頻道 > 國際新聞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450人精英組為奧巴馬開路 研究政府機構準備交接

 

CCTV.com  2008年11月14日 04:53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京華時報  
專題:2008年美國總統大選

  10日,奧巴馬(左)應邀到白宮會見現任總統布什,就經濟危機和伊拉克戰爭等問題舉行會談,以確保政府順利過渡。  新華社/法新

  徹底研究政府機構

  奧巴馬交接顧問團12日發表聲明説,一批由450名政界、商界和法律界精英組成的研究組將“完成一次針對美國政府重要部門、機構和委員會以及白宮的徹底研究”。

  聲明説,研究組成員將於本週內到位,任務是為奧巴馬和副總統約瑟夫拜登提供“制定戰略、預算和人事決策所需的信息”,以便他們能從宣誓就職的“第一天起……立刻開始執行重要決策”。

  “政府機構研究組”的重點將放在財政部、國務院和國防部。奧巴馬為這3個部門的研究組各任命兩名“組長”。美聯社報道,這6名“組長”均為前總統比爾克林頓“舊臣”。

  財政部研究組“組長”是克林頓政府時期財政部官員喬希戈特鮑姆和國家經濟委員會前執行理事邁克爾沃倫。

  國務院研究組“組長”之一是國務院負責公共事務的前助理國務卿湯姆多尼倫。

  指導國防部交接工作的負責人約翰懷特1995年至1997年間任國防部副秘書。

  各部承諾全力配合

  政府部門對即將到來的研究組成員表示歡迎,承諾配合交接工作。

  國防部負責導彈防禦事務的首席官員特雷耶奧貝林12日説,奧巴馬的交接工作團今後幾天將到訪五角大樓,他和同事們“已準備好回答交接團提出的問題”。“我們的首要目標是讓他們了解我們取得的成就……他們可能已多年未涉足這一領域,需要更新信息。”他説。

  奧貝林還表示,他期待向奧巴馬彙報美國反導彈系統的情況,好讓新總統“放心”。他説:“我們的測試顯示,我們不僅能用一枚導彈擊中另一枚導彈,還能用它擊中另一枚導彈上的某一點。”

  內閣人選猜測不斷

  在奧巴馬加緊交接工作的同時,其內閣人選也一直是外界猜測和談論熱點。

  奧巴馬顧問團官員11日説,奧巴馬不出席本週末在華盛頓舉行的20國集團金融峰會,但邀請前國務卿馬德琳奧爾布賴特和來自共和黨的前眾議院銀行和財政機構常設委員會主席吉姆利奇代表他參加。奧巴馬的資深外交政策顧問丹尼斯麥克多諾説,奧巴馬邀請的是“一個經驗豐富、聯合兩黨的組合”。

  奧巴馬的顧問約翰波德斯塔當天也説,共和黨人在新內閣中所佔比例將“不僅僅停留在象徵水平”。

  美聯社和英國《每日電訊報》説,這些信號均顯示,奧巴馬可能如他先前所言,考慮吸收多名共和黨人組閣或任要職。

  媒體猜測,可能進入新內閣的共和黨人包括參議院外交委員會主席理查德盧格和前國務卿科林鮑威爾。前者可能成為奧巴馬的國務卿,後者可能執掌國防部或教育部。另外,現任國防部長羅伯特蓋茨也有望留任。

  美國總統通常只挑選一名來自對手黨的成員參與組閣。如現任總統喬治W布什留任克林頓的運輸部長諾曼峰田,克林頓則任命共和黨參議員威廉科恩出任國防部長。最近一名打破這一傳統的總統需追溯到約翰F肯尼迪,他的10人內閣中有兩人來自共和黨。

  情報掌門擔心烏紗

  除了內閣,兩大情報部門的人事問題也引人關注。《華盛頓郵報》12日報道稱,奧巴馬交接團隊官員11日説,就情報部門人事問題未作出決定,但一些情報官員説,在美國國家情報總監邁克麥康奈爾和中央情報局局長邁克爾海登看來,奧巴馬交接團隊未聯絡他們這一事實成為他們不會留任的徵兆。

  據報道,美國國會一些影響力較大的民主黨議員反對麥康奈爾和海登留任,理由是他倆均公開支持布什政府在審訊恐怖嫌疑人和電話監聽方面引發爭議的政策。

  不過,民主黨其他一些成員和許多情報專家給麥康奈爾和海登打出高分,認為在情報部門近年來醜聞不少的背景下,兩人在恢復情報系統穩定性和專業性方面功不可沒。而在戰時狀態下,讓至少一些“老練”的高級情報官員留任具有重要意義。

  一些官員説,麥康奈爾和海登都希望留任,雖然均未公開表態。他倆還認為,自己過早離開崗位可被視為情報部門被政治化,並創下先例,即白宮易主後,情報高官會自動換人。布什當年出任總統後留任了克林頓時期的中情局長喬治J特尼特,中情局內部視此舉具穩定意義。

  據新華社專電記者張代蕾 劉鵬

  美國當選總統貝拉克奧巴馬的交接顧問團11月12日宣佈成立一批“政府機構研究組”,負責詳細了解和研究100多個政府部門和機構,重點指導財政部、國務院和國防部的過渡交接工作,為明年1月20日上任的新總統全面“開路”。

責編:張仁和

1/1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請您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