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首頁 > 新聞頻道 > 國際新聞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聯合早報:全球化時代冷戰局面不可能再現

 

CCTV.com  2008年09月18日 10:30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9月18日電 新加坡《聯合早報》9月18日發表王江雨撰寫的文章説,在列強並立並且可以確保相互摧毀或造成重大傷害的局面下,加上經濟和其他方面的互相依賴以及國際法律制度的制約,大國之間會竭力避免進行直接的軍事和經濟衝突。鋻於此,雖然格俄戰爭在國際關係中引起了軒然大波,但絕不會導致美俄之間直接衝突,甚至連冷戰的局面都不可能再出現。

  文章摘錄如下:

  今年8月格魯吉亞與俄羅斯的軍事衝突(其規模相當於一場小型戰爭),在為數不少的國際觀察家中激起了興奮的想象,比如有一種代表性觀點就是格魯吉亞戰爭標誌著新冷戰的到來。

  這場戰爭的後果還在發酵過程之中,但歷史也許將證明它是冷戰結束之後體現國際秩序新格局形成的最重要的標誌性事件。然而從另外一個方面講,格魯吉亞戰爭所折射的,也許並不是大國對抗加劇威脅世界和平的冷戰時代的重新浮現,而反倒是全球化時代大國衝突和對抗所面臨的困局和約束。

  由於以下幾個原因,可能發生於大國之間的大規模的、惡性的衝突日漸受到種種強大因素的制約,甚至成為“不可能的任務”。

  第一是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核武器極端殘酷的毀滅性以及其在各強權(指美歐中俄)的廣泛分佈,消滅了傳統的安全界限,使得沒有任何國家處於不受攻擊的地位。

  這種局面之下,可以肯定擁有大量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大國之間不會發生成規模的直接軍事衝突,因為這種武器一經使用,就必然帶來互相毀滅,連中途收手停戰求和的可能性都沒有。這實際是冷戰期間“恐怖平衡”局面的延續。

  第二是全球化的世界經濟。今天的國際形勢與冷戰期間最大的不同在於,世界經濟已經真正地實現了程度深入的全球化,各主要經濟體和所有的大國都已經捲入到全球經濟,形成互相依賴的局面。

  冷戰期間,美俄奉行“兩個世界,兩個平行市場”的理論,經濟上互相孤立,近乎“老死不相往來”。然而在今天,美歐中俄四大強權彼此之間的經濟依賴度,已經達到令人嘆為觀止的程度。彼此是最大的貿易夥伴之一,在投資、勞工和金融借貸上也有密切關係。

  美國前財長薩默斯就説過,中美之間是“金融恐怖平衡”,可以確保在經濟上互相摧毀。俄羅斯的輕工業不甚發達,但俄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儲備和生産國之一,是歐洲石油和天然氣的最主要的供應來源,可以説是掐著歐洲的能源生命線。英國《金融時報》9月5日的一篇報道指出,歐洲目前30%的天然氣來自俄羅斯,而這種依賴局面在未來20年內不僅不會削弱,反而會增強。

  第三方面的制約來自現有的國際法和國際組織體系。國際法在當今國際世界的存在是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政界甚至是很多法律界人士都認為國際法不是法,充其量是一系列的主權國家之間的國際協議,並沒有必然的執行力,違反之後也無法加以制裁。

  從現實主義的角度來講,認為國際法和國內法有同等的效力確實是一種天真的態度,因為無可否認並沒有一個超國家的權力機構來制定和執行國際法,而國內法則至少在理論上是由一個統一的具有合法性的國家權力機構體系來制定並由國家機器保證實施。

  然而這並不是説人們可以對國際法採取一種虛無主義的態度。現代國際法的存在已經有幾百年,其基本原則已經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可,當今國際體系也是在一套國際法原則之下進行運作的。沒有國際法,國際社會就會陷入“人人為敵”的叢林世界和原始社會,這是無人願意看到的局面。

  雖然各國基本依本國利益行事,但是沒有哪個國家會明目張膽地説自己不會遵守國際法。比如在這次格-俄衝突中,雙方都堅稱自己的行為符合國際法和國際關係準則,譴責對方違反國際法搞種族清洗,並且已經將官司打到了國際法院。拋開別的不説,這種行為就表現了對國際法權威性的認可。

  第四方面的制約,來自各方在防止各種重大傳統和非傳統威脅方面的進行協作的需要,主要包括防止全球變暖、防止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反恐等等。這些事項關係到全人類的未來,缺乏任何大國的合作都無法解決。

  就反恐而言,這在美國仍然是至高無上的戰略任務,美國不可能為任何國家的利益使本國暴露于恐怖主義的威脅之下。在幾乎所有主權國家的高度支持下,美國至今仍未搞定阿富汗和伊拉克。不妨想象一下如果俄羅斯撤回對美國的在全球範圍內反恐行動的支持,美國將如何應付來自大範圍的伊斯蘭極端主義的威脅?

  綜上,在列強並立並且可以確保相互摧毀或造成重大傷害的局面下,加上經濟和其他方面的互相依賴以及國際法律制度的制約,大國之間會竭力避免進行直接的軍事和經濟衝突。鋻於此,雖然格俄戰爭在國際關係中引起了軒然大波,但絕不會導致美俄之間直接衝突,甚至連冷戰的局面都不可能再出現。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這種格局反倒有利於某些大國在“利益關心不對稱”的情況下,以實力和意志實現自己的核心利益。所謂的利益關心不對稱局面,是指某個利益只對某個國家而言是核心利益,對其他國家來説,屬於錦上添花,利益之失去也不會威脅根本的國家安全和利益。

  當一國為捍衛本國核心利益時,有著更堅強的冒險意志,可能會全力以赴不惜代價,至少不會害怕衝突規模升級,甚至願意為此面對全面戰爭。而其他不涉及核心利益的大國則不具備同等的冒險意志,認為不值得為此類事情傷筋動骨。

  現實主義國際關係的大師基辛格在其發表于1957年的成名作《核武器與對外政策》對美國面臨的這種戰略困境做過精闢論述:

  “在政治家需要作出的決定中,最困難的一個就是是否發動全面戰爭;除了威脅國家生存的直接進攻之外,一切壓力都將使它躊躇不決。在任何其他情況下,由於戰爭的代價和爭論中的目的不相稱,他便不敢貿然行動……”

  這個理論框架可以用來解釋今年8月格俄之間的5日戰爭之中及之後美國及其西方盟國的反應。格魯吉亞事關俄羅斯的核心利益,俄羅斯根本承擔不起格國“失陷”于北約的代價,因此俄羅斯會果斷借助薩卡什維利一時的失策出動大軍入侵他國,不惜承擔罵名裂人國土,但是有效地捍衛了本國的地緣戰略利益。

  而對美國來説,雖然利用格魯吉亞來包圍和遏制俄國是一件“看上去很美”的事情,但遏制俄羅斯也並非缺少格魯吉亞就不行,還有其他的替代手段,因此為了格魯吉亞和俄羅斯刀兵相見導致重大傷亡則絕對不值得做。

  同樣的理論也可以用來解釋台灣問題。台灣事關中國的根本利益,中國領導人已經多次表示為了反對分裂將“不惜一切代價”。相較之下,美國對台灣則絕對沒有這樣的冒險意志,這實際上使得美國在此問題上處於不利的戰略地位,而某些台獨分子對美國干涉的期望也肯定是夢想多於現實的成分多一些。

責編:陸瑋

1/1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請您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