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首頁 > 新聞頻道 > 國際新聞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建國60週年 感受朝鮮的“變”與“不變”

 

CCTV.com  2008年09月04日 12:41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新華網  

新華社駐平壤分社首席記者高浩榮

  新華網專稿:作為常駐平壤的為數不多的外國記者,每天都在感受著、體驗著這塊土地上發生的一切,尤其是作為一個在上世紀80年代初就曾在平壤工作的記者,在日常生活中,在縱向的比較中,常常能體會到朝鮮幾十年來的“變”與“不變”。

朝鮮金剛山旅遊區的海灘(攝于2005年7月15日)

  不變的潔凈和淳樸

  與“變”相比,朝鮮“不變”的東西似乎更多。天還是那麼藍,水還是那麼綠,空氣還是那麼清新,夜晚星光燦爛,使人充分享受生活在一個沒有污染,或者説極少污染的天地中的愉悅和幸福。一位來自國內的朋友曾説,在平壤,感覺吸進的空氣都是“甜的”。朝鮮的俗話説,“十年江山變”。然而朝鮮的環境似乎推翻了這句俗話。幾十年間,朝鮮依然是一個潔凈的、充滿“甜潤”空氣的國度。

  與自然環境的“不變”一樣,朝鮮的人也沒有變,還是那麼淳樸,那麼勤勞,那麼有情有義。幾件“小事”也許更能説明這一點。

  2008年9月2日,在朝鮮首都平壤的凱旋大街,一名行人從路邊的宣傳畫旁走過。朝鮮將於9月9日迎來建國60週年大慶。 新華社記者 張濱陽 攝

  中朝合作的平津自行車廠中方經理梁彤軍對記者説過他丟錢包的故事。一次去飯店吃飯,臨走時他把裝有1萬多歐元和3萬多人民幣的錢包丟在了飯店,一個多小時後才想起來,立即趕往飯店詢問。飯店的服務員早把錢包用紙包好保管起來,確認無誤後完璧歸趙,感動得梁總一個勁地説:“朝鮮人真誠實,真淳樸!”

  常駐平壤的中資機構人員常常要回國出差辦事,從平壤到邊境城市新義州有很長一段沙石路,往往會發生汽車拋錨事故。一次,一家中資機構的車出了事故,栽進了路旁的溝裏動彈不得。正在束手無策時,附近的朝鮮百姓趕了過來,二話不説,又推又拉,把車子弄出了溝,感動得中國司機不知説什麼好,忙拿出一條煙來分送給幫忙的朝鮮人。此時的朝鮮人一個個靦腆得直往後躲,連連擺著手説“不要,不要”。

  2004年7月7日,數萬名來自朝鮮各地的民眾來到平壤市中心的萬壽臺,向金日成主席銅像獻花。新華社記者 任力波 攝

  不變的“金日成情結”

  朝鮮在政治、社會、生活方面的“不變”則更讓人體會深刻。雖然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創始人金日成已經去世14年了,但是人們對他的尊重和懷念至今沒有絲毫變化。一年之內,從元旦開始,每逢節日,人們都涌向平壤市內的萬壽臺,向聳立在那裏的金日成銅像獻花。這樣的獻花活動一般都從清晨開始,至深夜結束,人潮涌動,鮮花似海。銅像周邊開設了專門的鮮花商店,供人們選購。不管是自願來的,還是組織來的,人們已經習慣把向金日成銅像獻花作為每個節日的開端,甚至作為一種“良心”和“道義”的表現。

  在朝鮮人的心目中,金日成依然活在身邊,仿佛沒有離開。無論是在平壤,抑或在地方城市,乃至一個不起眼的小城鎮,都能看到高高豎立的“永生塔”,塔上寫著“偉大領袖金日成同志永遠和我們在一起”。時至今日,朝鮮各地依然在繼續修建有關金日成形象的壁畫,這種壁畫現在都用馬賽克製成,經久不變。

  還有一些現象從字面上看似有變化,而實際並沒有變化。例如朝鮮的經濟建設路線,過去的經濟建設路線為“優先發展重工業,同時發展輕工業和農業”,現在則為“優先發展國防工業,同時發展輕工業和農業”。雖然把“重工業”變成了“國防工業”,但本質並沒有變化。過去朝鮮説的是“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現在更多地強調“我國式(朝鮮式)社會主義”,兩者也是一脈相承,過去使用頻率最高的是“主體思想”,現在則是“先軍政治”,而“先軍政治”則被視為“主體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諸如此類的“不變”,在朝鮮比比皆是。這也可以説是“朝鮮式社會主義”的一個最顯著特點。

  2008年2月26日晚,在朝鮮首都平壤,觀眾對紐約愛樂樂團的演出報以熱烈掌聲。當天,正在朝鮮訪問的紐約愛樂樂團在東平壤大劇場舉行正式演出,長達1小時45分鐘的精彩演出獲得了1500名平壤市民的熱烈歡迎。 新華社記者夏宇攝

  變化中的百姓生活

  但是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變”的東西也不在少數。

  記者在平壤多年,感覺變化最大的是外出吃飯、宴請比過去方便多了。記得上世紀80年代初,外出吃飯只能是定點的幾個餐廳,除此之外,就只能趕回駐地吃飯,即使手裏攥著鈔票,到了“飯點”也是如此。因為普通的餐廳只對朝鮮民眾開放,而且還需要“飯票”。而現在平壤市內,幾乎可以在任何一個角落找到吃飯的地方,而且許多餐廳還往往同時具有美發美容、游泳桑拿等服務設施。有一次幾個朋友相約外出吃飯,出發前臨時商量去某家餐廳,到了那裏發現餐廳當天休息,調轉車頭後,一位朋友帶領大家七拐八拐,進了一個居民社區,那裏正有一家餐廳,而且環境不錯。大家笑問:怎麼知道在這個犄角旮旯裏有餐廳?朋友笑道,“現在只要你有錢,總能找到吃飯的地方”。

  9月2日,兩名手拿花束的市民從朝鮮首都平壤的金日成廣場上走過。平壤市民正積極準備迎接9月9日建國60週年大慶。 新華社記者 張濱陽 攝

  這一變化是2 0 0 2年7月1日朝鮮實行“改善經濟管理措施”後出現的現象。這項措施帶來的另一個變化是允許人們“做買賣”和“綜合市場”的大發展。過去,朝鮮也有趕集和農貿市場,但規模很小,也不提倡和鼓勵。外國人不得進入這種農貿市場。而現在,平壤市內每個區都有一個大型的“綜合市場”,不僅出售雞鴨魚肉、時令蔬菜,而且還有各種工業品和日雜用品。有人借用朝鮮俗語形容説,“除了貓的角,市場裏什麼都能買到”。此話雖然有點言過其實,但“綜合市場”的普遍存在卻是不爭的事實。外國人也可以到指定的“綜合市場”採購,市場管理部門甚至為外國人專設了停車位置。

  説起朝鮮的“變”與“不變”,或許還有很多。朝鮮正是在這種“變”與“不變”中走著自己的道路。(本網駐平壤記者 高浩榮)

責編:荀志國

1/1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請您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