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日本駐華大使宮本雄二
5月4日,國家主席胡錦濤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接受日本駐京媒體聯合採訪。這是胡錦濤在採訪現場同日本記者親切交談。 新華社記者馬佔成攝
記者:請大使先生評價一下目前的中日關係。它將如何充實中日間的"戰略互惠關係"的內容?如何強化兩國間的政治互信?
大使:我們應該看到,在日中邦交正常化以來的35年間,日中關係總體上是朝着正確的方向發展的。日中兩國都是亞洲大國,就好像在家庭內也會發生風波一樣,在鄰國關係中出現風波在某種意義上講是很自然的事。針對隨時可能出現的風波,最為關鍵的是,要讓日中間的基本關係更加牢固,以避免受到大的影響。當前,日中兩國在亞洲歷史上前所未有地擁有了共同為亞洲及世界的穩定與發展作出貢獻的能力和機遇。我認為,兩國必須盡到對亞洲與世界所負有的莊嚴責任。也就是説,要立足於這一基本認識,從全球的視角看待兩國關係,基於展望21世紀的長遠眼光處理兩國關係,共同應對地區和世界所面臨的問題。這就是"日中戰略互惠關係"的內涵。兩國為了構築這種關係並使其內容更加充實正在進行努力。
具體而言,諸如能源、環境、氣候變化、傳染病等超越國境的人類共同課題,擴充及強化聯合國等國際性和地區性框架的問題,朝核問題等涉及世界和地區的和平與穩定的問題,以及促進世界經濟發展和民生的問題,日中兩國正在共同致力於解決它們。
為了實現這種"戰略互惠關係",有必要建立起一個穩定、合作的日中關係。而使其成為可能的關鍵是,兩國領導人以及各個層面的頻繁交流,以及具體合作項目的強化。對於兩國國家利益具備明確認識和相互信任這一骨架十分必要。這樣一來,支撐這種日中關係的國民間的相互理解和相互信賴就會變得越來越重要。因此,長期開展大規模的日中國民間相互交流有着特別重要的作用。我相信,這種交流如果獲得成功的話,加上日中合作的可能性原本就很大,那麼兩國的合作關係便將快速發展,能為世界的和平與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記者:日本國內對於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即將訪日有着怎樣的期待?
大使:我認為,將於5月6日成行的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訪日是中國國家主席時隔10年再次訪問日本,也是中國共産黨十七大之後中國最高領導人首次出訪,而且更將是確定日中關係未來方向的重要訪問。人們熱切期待能夠在指明新時代日中關係方向的同時,進一步落實兩國在廣泛領域已經取得的具體成果,更加充實旨在貢獻於地區和世界的"戰略互惠關係"。日方願與中方一道,為使此次訪問獲得圓滿成功以及日中關係取得更大發展竭盡努力。
日本政府和國民都期待着胡錦濤主席此次具有重要意義的訪問。尤其是胡錦濤主席作為接待1985年日本3000名青年訪華團的負責人,在日本有許多朋友,包括他們及其子女和朋友在內的很多日本人都盼望著胡錦濤主席的來訪。我深切期待此次訪日能夠使日中關係獲得全面發展,從而實現新時代嶄新的日中關係。尤其希望通過這次訪日,提高扮演日中關係主角的日中青少年對對方的興趣,形成互相學習的關係,繼承日中友好事業。
記者:如何看待中國的發展和"中國威脅論"?
大使:中國於1978年開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積極推進國內制度的大膽改革和對外開放。1979年12月,當時的大平正芳總理希望中國重歸國際社會,成為負責任的重要成員,歡迎改革開放政策的"國際協調核心"內容,並決定對中國提供日元貸款。在改革開放初期的10年,對中國積極援助的國家只有日本。中國在2001年加入了世貿組織,但此前是日本基於以上想法在發達國家中率先表示支持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如今中國的GDP位居世界第四,貿易額位居世界第三,成為世界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自改革開放之初,日本就期望中國能夠實現這樣的發展,中國的經濟發展理所當然不是威脅,而對日本、亞洲和世界來説是巨大的利益。希望中國今後可以保持穩定和持續的經濟發展。但成功一定會産生新的課題,我希望中國克服貧富差距問題、環境問題等經濟發展的負面影響,在基於科學發展觀的新的政策中實現和諧社會。
同時,作為重要的存在,中國也應按照行動準則行事。當然,負責任的大國的行動標準和小國的不同,由此會産生就諸多事情對世界公開、説明的責任。我認為,産生"中國威脅論"的最大的原因在於軍事方面,希望今後可以在這一點上加強交流和提高透明度。為了慎重起見我再説明一下,中國有關部門早就清楚這一點,並在朝此方向努力。
日中兩國已經成為可以左右急劇變化着的亞洲地區和整個世界的安定與發展之巨大存在。當前,日中兩國在亞洲歷史上前所未有地擁有了共同為亞洲及世界的穩定與發展作出貢獻的能力和機遇。世界關注並期待着我們。對於日中兩國的將來,不必討論是合作還是對立,而是要討論如何以更有效、盡責的形式去合作。
從這個意義而言,中國的發展不僅對於有着緊密相互依存關係的日本經濟是機遇,而且也是日本和中國作為對國際社會負有責任的大國為亞洲和世界的穩定與發展做出貢獻的巨大機遇。我堅信,只要日中兩國站在世界大局的角度,回應世界的期待,併為互惠合作及國際貢獻作出努力,那麼日中兩國就能夠共同創造亞洲和世界的美好未來。我願為實現這一目標做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