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消息(世界週刊3月9日播出):2008年3月1日淩晨,南美厄瓜多爾與哥倫比亞邊界的熱帶叢林。
哥倫比亞軍警在戰機掩護下,越過邊界突擊2公里,直撲厄瓜多爾境內“革命武裝力量”的一個營地。
戰機在營地上空掠過,炸彈投向了睡夢中的遊擊隊員。
事後,厄瓜多爾方面在遭轟炸的營地發現了15具屍體和2名受傷婦女。
而此次襲擊的目標、哥倫比亞反政府武裝“革命武裝力量”二號人物、雷耶斯的屍體已被哥倫比亞特種兵帶走。
勞爾 雷耶斯,59歲,“革命武裝力量”核心成員,以立場強硬著稱。
歡迎打開新一期的《世界週刊》。
短片中展示的火爆一幕發生在上週末。本週,這一事件在安第斯山下各國掀起了軒然大波。
“革命武裝力量”是哥倫比亞最大的反政府組織,哥倫比亞政府軍對其進行軍事打擊行動是經常的事。
但令人驚訝的是,這次哥軍不同尋常地採取了“越界打擊”的方式。
更讓外界詫異的是,委內瑞拉總統查韋斯對此反應激烈,火氣超乎尋常地大。
3月2號晚,查韋斯出現在電視節目上,火藥味十足。
查韋斯的舉動,多少有點義憤填膺、聲援好朋友厄瓜多爾總統科雷亞的意思。
此前1天,科雷亞在哥倫比亞軍事行動結束後才收到哥總統烏裏韋通報情況的電報。
2號晚,科雷亞總統宣佈向北部邊境地區派遣3200名士兵。
3號,厄瓜多爾和委內瑞拉都宣佈與哥倫比亞斷交,驅逐哥外交官,並撤回駐哥使館人員。
三國間的外交危機不斷升級,緊張局勢一觸即發。
5號,查韋斯的前助手羅哈透露,委內瑞拉已向哥委邊境增兵9千人。
“中美洲以南戰爭號角清晰可聞”,古巴前主席卡斯特羅在《格拉瑪報》上這樣説。
哥倫比亞方面,顯然不願意事態擴大。2號,哥倫比亞總統烏裏韋就越境軍事行動向厄方道歉,但強調這次行動“絕對有必要”。
媒體認為,儘管3國都提到“戰爭”一詞,但由於彼此經濟相連,口水仗的意氣成分更多一些。
哥倫比亞和委內瑞拉互為第二大貿易夥伴。哥倫比亞對委內瑞拉出口占到兩國貿易總額的三分之二。而委內瑞拉30%的食品來自哥倫比亞,真打起仗來就要面對牛奶和肉類短缺問題。厄瓜多爾對哥倫比亞的貿易依存度也比較高。
果不其然,7號在裏約集團首腦會議上,哥倫比亞總統烏裏韋向厄瓜多爾當面道歉,並分別與厄瓜多爾總統科雷亞、委內瑞拉總統查韋斯握手言和。這場外交危機得以解決。
在這場拉美幾十年來最大的外交危機中,最耐人尋味的,莫過於事件逐漸從哥厄兩國的邊界糾紛,到哥委兩國的外交對峙。
有人説查韋斯有點“多管閒事”,而其實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
事件的演變實際上是哥委矛盾借此的總爆發,也是雙方多年來“暗戰”的一次明朗化。
這對查韋斯和烏裏韋來説,多少有點借他人之酒澆自己胸中塊壘的意思。
在1號的打擊行動中,哥倫比亞軍方查獲了雷耶斯的專用電腦,宣佈發現其中儲存著“重磅炸彈”。
據哥方介紹,在雷耶斯所寫的兩份文件中,一份的內容顯示厄瓜多爾總統科雷亞與遊擊隊正在加強聯絡。
另一份則指向了委內瑞拉。
哥倫比亞政府由此指責委內瑞拉與哥倫比亞反政府武裝共謀製造臟彈,並把查韋斯告上了國際法庭。
而委內瑞拉外長馬杜羅指責説,烏裏韋這樣做是在轉移公眾的注意力。
這樣的你來我往並不奇怪。
多年來,對哥倫比亞反政府武裝“革命武裝力量”的態度一直是哥委關係中的一根刺。
據哥倫比亞官方公佈的數字,反政府遊擊隊“革命武裝力量”綁架了700多名人質,其中包括前政要。去年8月,查韋斯主動就釋放人質問題在哥政府與遊擊隊間展開斡旋。
但3個月後,哥倫比亞政府指責查韋斯私自與遊擊隊談判,取消了他的斡旋資格。
不過查韋斯並未放棄努力。
今年1月10號,哥倫比亞前副總統候選人克拉拉獲釋。2月查韋斯又成功地使另一批人質獲釋。
為此查韋斯贏得了聲譽,烏裏韋政府則處境尷尬。
這一次,作為委內瑞拉政府與遊擊隊聯絡人的雷耶斯被哥倫比亞政府軍打死。
委內瑞拉媒體猜測説,這是哥倫比亞政府在間接表達對查韋斯繞開他們進行單方面斡旋的不滿。
左右界限分明是拉美國際政治的特色。
作為鄰國,左翼的查韋斯和右翼的烏裏韋之間多年的“暗戰”已經是公開的秘密。
不過對於查韋斯,這次高調出擊有點醉翁之意不在酒。
誰都明白,哥倫比亞背後是美國,對委內瑞拉來説,這是一種真正的“暗戰”。
3月4號,一直保持沉默的美國終於對南美3國的爭端公開表態了。
美聯社説,布什很少表示他與外國領導人進行了私人通話,這表明他對烏裏韋的高調支持。
隨後,美軍南方司令部發言人魯伊斯表示:“我們的確向盟友國家提供了情報支持”。
這證實了外界猜測的此次哥倫比亞軍方行動的背後有“美國的影子”。
之前,哥倫比亞軍方也證實,他們是根據相關情報事先確定雷耶斯的位置,才得以對他藏匿的營地準確實施了轟炸。
目前,對哥倫比亞反政府武裝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參與制毒販毒,各方説法不一。
而針對哥倫比亞的越境打擊行動,智利、巴拉圭、秘魯、阿根廷等拉美國家都站在了厄瓜多爾一邊。尼加拉瓜6號還宣佈與哥倫比亞斷交。
分析人士指出,此次事件越來越具有象徵意義,成為拉美兩個對立政治陣營的一次較量。
2006年以來,拉美地區出現了14個中、左翼政權,覆蓋人口占到拉美總人口的70%。
查韋斯作為反美先鋒,被美國認為是其在拉美地區的威脅;
而哈佛畢業的哥倫比亞總統烏裏韋與美國關繫緊密,被美國作為在該地區制衡委內瑞拉的力量。
“這不是一個雙邊問題,而是地區問題”。
5號,正在墨西哥訪問尋求支持的厄瓜多爾總統科雷亞警告説,如果此事開了先河,拉美將成為第二個中東。
對此,查韋斯也有同感。
國際上的事往往是公説公有理,婆説婆有理,各家有各家的利益。
不過,科雷亞總統説的拉美中東化問題的確值得警惕。
最近幾年拉美國家內部之間出現的分歧確實多了起來,比如説前幾年阿根廷、烏拉圭就為了一個造紙廠的建造而訴諸國際法庭。
這裡面原因非常複雜。但關鍵是,在一個相互依存的世界上,單純強調和放大自己的利益,恐怕就會衝突不斷,最終誰也得不到什麼好處。
沒有不妥協的政治。有時候,退一步反而海闊天空,這正是國際政治的微妙之處。
責編:石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