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首頁 > 新聞頻道 > 國際新聞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美國用導彈擊落衛星 西方以沉默縱容

 

CCTV.com  2008年02月27日 11:21  來源:環球時報  
專題:美國首次使用導彈打擊大氣層外衛星試驗

  “為了地球人的安全”,美國東部時間2月20日晚,美國從太平洋上發射一枚“標準-3”型導彈,擊中了上空約247公里處的一顆失控衛星。這是這些年來世界上最典型的一次反衛星事件。如果這樣動用海基反導系統打衛星的事情發生在中國或俄羅斯,可以想象西方媒體的批評會來得多兇猛,但美國“一彈中的”後,西方輿論卻大多保持沉默。有關專家認為,美國這次的行動和中國去年1月的反衛星科學試驗相比,性質完全不同,中國是試驗性的,而美國是實戰性的,但西方很多媒體對中國的試驗從年初一直議論到年尾,這次又以報道中俄的擔憂為由,舊話重提。在被關注的西方媒體中,也有不按規矩出牌的,它們流露出某種擔憂,即美國擊落衛星可能給全球帶來新一輪的軍備競賽。

  美國獵星是一種實戰行為

  《環球時報》駐英國記者注意到,除了英國《衛報》、英國廣播公司等極少數媒體對美國的行動表示質疑外,英國大多數媒體在導彈發射前後48小時都三緘其口,甚至沒有什麼更新報道。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政治事務編輯詹姆斯對英美媒體如何報道擊落衛星事件一直很關注。詹姆斯告訴記者,事件當天他仔細留意了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對該事件的報道。讓他感到有趣的是,事件的新聞報道簡直成了五角大樓的“對外聲明時間”,因為該新聞頻道將整段直播時間讓給了五角大樓的官員,節目中沒有任何反方嘉賓作回應,更沒有現場記者的報道,“這樣的直播操作方式多少有點反常”。

  從美國媒體對有關失控衛星的報道,不難看出一條主要脈絡:先是1月底紛紛傳出失去動力的美國大型間諜衛星可能在2月底、3月初撞上地球;然後是在2月中旬公佈美國計劃用3枚導彈擊落失控衛星;最後是到20日美國“一彈中的”後的炫耀。在這些報道中,美國提出的“為了地球人的安全”成了主題。但有意思的是,不少西方媒體在報道新聞事件本身的同時,都強調了中俄的反應和擔憂。這種敲邊鼓般的報道,反倒促使美國防長蓋茨21日做出表態,願意對中國通報擊落衛星的有關細節。

  在美國防長表示願意“適當地與別人分享”擊落衛星的細節後,俄羅斯媒體還是保留著自己的觀點———擔心太空軍事化的新時期即將開始。22日,俄《獨立報》和《晨報》分別發表題為“美國對外展示自己的太空牙齒”和“美國向全世界展示自己的太空拳頭”的文章,提到“美國一直十分關注在世界上保持自己在太空領域的霸權地位,擔心潛在的對手超過自己”。俄《新聞時報》也報道説,俄前國家安全會議秘書、前國防部副部長安德烈•科科申表示,從軍事技術觀點看,擊毀衛星並不是什麼新鮮事,美國和前蘇聯早就有這個能力,但從政治軍事觀點看,美國的這一行為可能被視為太空軍事化新時期的開始,從而引發新一輪太空軍備競賽。

  儘管俄羅斯國防權威人士談到“擊毀衛星並不是什麼新鮮事”,但歷史上沒有一次反衛星試驗能夠像美軍的這次攔截行動一樣接近實戰。從這次實彈攔截看,美國已經掌握了別國所不具備的實戰化的反衛星技術。美國此次實施攔截的“海基反導系統”是一種具有實戰意義的裝備,它已經進行過多次成功的反導試驗,具備了一種實戰化裝備應該具備的所有特性。

  對此,軍事戰略與導彈專家楊承軍教授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美國這次擊落自己的衛星,是由軍方來執行的。”他認為,這本身就表明美國是在檢驗它的導彈防禦系統,目的是為發展現有武器系統。相比之下,中國沒有導彈防禦系統,更不是從軍艦上發射的導彈。作為導彈問題專家,楊承軍説:“中國只是在發射場發射的,這種反衛星試驗只是一種科學試驗行為。也正是因為如此,我們的姿態非常低,不願意過多地談論此事。而美國卻不一樣,事先不斷地造輿論,實際上是在威懾其他國家,是一種明顯的示威,是在提醒其他國家美國在太空領域的霸權地位。”

  美國總會找到一些藉口,來發展自己的軍工技術。第二炮兵指揮學院作戰實驗室湯志成大校在接受採訪時也表示,以海基反導系統對太空中的衛星發動攻擊,在美軍歷史上是第一次,在世界歷史上也是第一次,自然需要諸多觀念上的創新與技術上的突破,美軍的這個動作,不排除他們已開發出一種新型的武器系統或一項新的反衛星技術,或僅僅是拓展了“標準-3”型導彈的用途,正好利用這次機會進行試驗的可能性。

  也許是看到了美國在導彈防禦的技術上“有了很大的提高”,在蓋茨訪問澳大利亞期間,澳外交部長史密斯24日説,澳政府正在考慮有限度地加入美國導彈防禦系統,以保護澳作戰部隊。

  俄擔心全球戰略平衡被打破

  俄羅斯一直沒有再進行反衛星的試驗,但作為前蘇聯的繼承者,俄羅斯具備“重操舊業”的實力,畢竟俄羅斯進入了一個經濟復蘇、決心重塑大國形象的關鍵時期,而反衛星的技術並非高不可攀。據俄塔社23日報道,俄軍事專家巴利科夫斯基表示,對美國這種意圖將軍備競賽引向太空的戰略部署,首當其衝受到威脅的是俄羅斯。他警告説,長期以來,世界的戰略力量平衡是建立在核平衡基礎上的,一旦外太空軍事力量失衡,那麼核平衡的作用就會失去,全球戰略平衡勢必被打破,對這樣潛在的威脅,俄羅斯當然不會聽之任之,“如果做出反擊,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歷史上,像這樣的較量已經太多了。美國是世界上最早研製核潛艇並將洲際彈道導彈放到核潛艇上的國家,這迫使前蘇聯和歐洲國家不得不耗費鉅資研製類似的系統,並不斷更新換代。上世紀80年代美國提出“星球大戰計劃”,又引發了前蘇聯對應的“紅星戰”計劃和促使歐洲發展“尤裏卡計劃”。美國在80年代開始的飛機隱身化革命,導致俄羅斯和歐洲國家也不得不投入鉅資研製本國的隱形戰機和防空系統。進入90年代,美國又投鉅資大搞反導試驗,俄羅斯等國雖然不具備跟進搞大規模反導計劃的經濟實力,但是卻不得不研製更先進的具備挫敗反導系統能力的“白楊-M”洲際彈道導彈和新型的海基核力量。

  軍備競賽導致巨大浪費

  這些歷史上的軍事較量都説明,美國是軍事技術的&&者和全球軍備的領跑者。美國的技術一直讓其他國家感到壓力,逼著別國在軍事技術上不斷發展。但世界不可能只有美國能獨攬先進的軍工技術,由此引發的是,在這些較量的背後,卻是很多科研技術和資源的閒置與浪費,很多軍工技術沒有轉化到民用技術中來,被束之高閣。

  美國人曾經諷刺説,前蘇聯人每5個人中就有一個人從事的工作與軍事有關。但現在,美國每年的工業産值中有1/5強是來自軍火工業。它們生産了世界上最尖端的武器裝備,像領先歐洲和俄羅斯戰鬥機將近一代的F-22、獨一無二的核動力航母、先進的“弗吉尼亞”級核動力潛艇和科幻般的“未來戰鬥系統”。人們注意到,在美國,很多先進的技術被首先應用於軍事領域。但問題是,在美國往往是一項技術可能被用於軍事領域才會被開發,而且有時它只會被應用於軍事領域,這無疑造成了巨大的浪費,可能把美國和世界高科技的發展方向引入歧途。在美國,你能找到世界上最先進的戰鬥機座艙顯示系統,不僅重量輕、分辨率高,而且尺寸大,卻看不到一個美國的電視機品牌;在美國,你能看到生産工藝最好的戰鬥機,但是美國的民用機床工業卻萎靡不振;在美國,最精英的科技人才和條件最好的實驗室可能被用來研製基因武器和對抗病毒的疫苗,而像超級水稻這樣可能造福於世界的項目卻被忽視。

  倫敦攝政學院國際關係專家阿爾波特對這樣的怪現象有自己的理解。他説,美國近年來一直在極力發展外太空開發計劃或建造新航母等,是希望借助自身領先於其他國家的軍事技術,顯示彼此的差距,迫使對方也放下經濟建設等國內核心工作,參與到新一輪的軍力競爭中來。西方政府不僅借助媒體的宣傳為其造勢,還策動不同智囊機構用片面的數據來營造他國的軍事威脅論。

  西方媒體不應縱容美國

  提到西方國家借助媒體的宣傳來造勢,《星期日泰晤士報》的詹姆斯説:“英國媒體在美擊落衛星的事件上反應低調,同英國政府的立場和英美間媒體的合作機制有著必然的聯絡。布朗政府在美國導彈發射後明確表態,認為這是一次普通的軍事行為,不會造成其他負面影響。英國官方的表態,自然讓媒體無法找到炒作賣點。”他告訴記者,英美兩國媒體有複雜的商業聯盟背景,比如英國最具影響力的24小時電視新聞臺———天空衛視在這次報道美國導彈打衛星事件上的口吻,同它美國的姊妹臺福克斯新聞網別無二致。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常務副院長、清華大學國際傳播研究中心主任李希光在接受採訪時説,在今天媒體非常發達的時代,所有媒體的報道力量也越來越大,媒體的政治力量也形成了“媒體權力”。任何一個國家的政府如果利用不好“媒體權力”,在世界上是“玩不轉的”。美國等西方國家媒體的特點是商業化,第一時間製造出“新聞標簽”,吸引讀者或觀眾的注意力,比如對美國這次導彈擊毀衛星的報道,就貼上了“打掉污染源、防止危害地球”的“新聞標簽”。在美國,媒體會設置議題,掌握著議程設置權。李希光説:“我們感到美國媒體也有覺悟,對美國有利的會多報道,而負面信息不會釋放太多。美國這次的新聞語境是不要太空競賽,但從美國的利益來講,又想獨霸太空。美國媒體的報道,也是出於美國國防利益的考慮。”他認為,像英國這次對美國導彈擊毀衛星的報道不多,有北約國家自己的考慮。同樣,英國媒體不會按照中國設置的議程進行報道。因此,中國不必太在意某些西方媒體的負面報道。

責編:李秀偉

1/1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請您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