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右翼很善變,可能會以“利益至上”為準則,在中日關繫上主動破局
●美國在國際事務中能否表現出負責任的姿態,是對其外交務實性和靈活性的考驗
●只要能促進新增財富的普遍共享,那麼,這個時代的“大國興起”就不應受到非議
開欄的話:國際關係學不是預言,卻可以在事件的蛛絲馬跡中進行前瞻性的展望。從本期起,“復旦環球展望”將定期邀請在上海的專家和學者,縱論天下大事,剖析國際熱點,展望世界走勢。
過去的一年,美國出現了對華政策的新思維。國務卿賴斯在去年3月表示,希望中國“能夠隨著國力的增強而承擔更多國際責任”。副國務卿佐利克則在去年9月提出,希望中國做“負責任的利益相關者”。相比于布什總統的第一任期,美國外交決策者正在認真思考中美關係的未來,構建中美關係的新框架。
顯然,中美關係已超越雙邊範圍,越來越多地涉及地區和國際層面。從這個角度看,美國對華政策新思維只是對現實狀況“遲到的”承認。這蘊含著某種可能,即美國將更多地從正面看待中國在國際事務中扮演的角色。但美國仍有不少人擔心崛起的中國會削弱其國際地位。這是傳統的零和思維。實際上,中美之間完全可以從零和式競爭轉化成雙贏的合作。
不過,中美關係的發展前景並不完全樂觀,還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兩組互動關係:一是中美兩國間的互動,二是美國政策精英中務實派和強硬派的互動。
中美關係不是單行道,而是雙向和互動的。中國已注意到這對關係的互利性,也正在關注美國對華新思維中的務實成分。正因為如此,中國在雙邊經貿、朝核問題上,都以積極的姿態尋求解決途徑。中國願意做負責任大國,但應該是對國際社會負責,而不只是對美國。同樣,美國也應在國際事務中表現出負責任的態度,否則將直接影響其他國家對現存國際體系的信心以及其他大國的合作意願。這是對美國外交務實性和靈活性的考驗。
在布什政府內部,對華看法依舊有分歧。務實派希望對中國的崛起順勢而為,通過擴大與中國的合作以更好地實現美國的國家利益。強硬派仍然對中國走向強大感到極度不安,認為中國將不可避免成為美國的戰略對手,因此主張限制和牽制中國力量的發展,並鼓吹建立一個全球性的戰略夥伴關係架構,這樣既有可能遏制中國,還可以強化蘇聯解體後的單極國際秩序。布什的對華政策結合了務實派和強硬派的主張,問題是哪一派佔據主導。目前務實派稍佔上風,但美國國內政治充滿多變性,2006年,美國國會將中期選舉,經貿、勞工、人權、宗教等利益集團都會利用這一機會加大對美國對華政策的影響,中美關係免不了要受到衝擊。
慶倖的是,中美兩國最高領導人的積極態度是2006年兩國關係保持健康穩定發展的重要保障。隨著胡錦濤主席即將訪美、中美兩國高層對話繼續開展,中美關係面臨更大的發展機遇,抓住這個機遇,中美建設性合作關係就會向前邁進一大步。(作者是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副院長。)( 2006.01.04 第11版)
責編:李秀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