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東部時間2月20日22時26分左右(北京時間21日11時30分左右),美國海軍從其位於太平洋北部海域的“伊利湖”號巡洋艦上發射了一枚SM-3導彈,成功擊中一顆失去控制的間諜衛星。圖為2005年11月17日拍攝的美國海軍“伊利湖”巡洋艦發射SM-3導彈的資料照片。 新華社/法新
美政府和軍方口徑一致地稱,美國決定擊落失控衛星是出於保護地面居民的考慮。但這一説法不僅不為美國本土媒體所信,也遭到俄羅斯方面的強烈質疑。俄國防部官員認為,美方“彈打衛星”實質就是在為進行反衛星武器試驗作準備,這種試驗意味着製造新型的戰略武器。
中國軍控與裁軍協會副秘書長、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軍控與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滕建群認為,此舉是美軍耗資巨大、頗具爭議的導彈防禦發展計劃的一部分。“美國導彈防禦計劃2002年開始進入快車道。經過數十次試驗,海基導彈攔截系統比陸基導彈攔截系統成功率更高,發展得更成熟,成為美國導彈防禦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五角大樓將此次擊落衛星的任務交給海軍,而非其他軍種,證明美軍海上導彈攔截的發展已具備一定基礎,同時也説明美方高度重視海上導彈攔截這一塊。此外,按計劃,2008年美國還將在太平洋海域安排3次海上飛行試驗,其中一次是與日本聯手行動,主要是檢驗海軍導彈防禦戰艦的技術能力,包括‘標準—3’型導彈本身、SPY—1相控陣雷達系統以及諸作戰單位指揮控制能力等。因此,從擊毀衛星的時間段來看,正好與美國加快導彈防禦計劃的實驗與部署相吻合。”
“導彈防禦系統名為防禦,實際上使用的是進攻技術,同一個系統,可以防導彈,但一轉手就可以完成對外空目標的打擊。”滕建群指出。其實,在太空領域已處於相對壟斷地位的美國並不“掩飾”自己的太空軍事野心。一旦碰到可能妨礙其爭奪外空優勢,限制或約束其發展太空軍備計劃的國際提議,“超級大國”的傲慢就會立即顯露。今年2月12日,中俄共同提交《防止在外空放置武器、對外空物體使用或威脅使用武力條約》草案。然而,美國當天就對中俄提案明確表示反對。
“美國在走一個很壞的輪迴。它現在對待限制外空軍事化的態度,就和1958年作為唯一擁有核國家時對待其他國家的防止核武器擴散提議一樣,都是‘沒必要談’,‘有權利使用’的反應。不過,隨着越來越多的國家有能力進入外空,對於制定相應的規則,美國不應該繼續置之不理,否則它的子孫後代未來也將和其他國家的子孫後代一道,面臨類似今天‘核擴散’的難題。”滕建群説。 (本報北京2月21日專電 記者 孫佳華)
責編:李秀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