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夥伴、技術援手還是赤??的吸血鬼?跨國公司通常給我們呈現的是前兩種角色。但是,近日,WTO對中國進口汽車零部件政策的一紙裁定,卻將那些跨國車企的真實嘴臉暴露在國人面前。
世界貿易組織(WTO)裁定,中國對進口汽車零部件徵收大額關稅,違反了貿易規則,稱這一行為違背了中國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的承諾,並要求中方給予進口汽車零件更多優惠,外國有媒體還揚言,如果中方不做出讓步,外國企業將可能對中國實行制裁。
不用説,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WTO的這一裁定明顯偏袒了歐、美、加等發達國家,妄圖通過國際組織施壓來迫使中國做出讓步,以維護跨國企業在中國的既得利益。因此,雖説一旦終裁敗訴,這將是中國自2001年加入WTO以來的首度敗訴,但是這恰恰證明中國政府2004年4月頒布的《構成整車特徵的汽車零部件進口管理辦法》,擊中了跨國車企的要害,令他們坐立不安,持續幾年不斷申訴,欲將這部法規徹底剿殺而後快。
中國的汽車零部件進口管理辦法之所以有如此威力,是因為它用法律手段理直氣壯地維護了中國作為主權國家的合法利益,讓那些裝上四個輪子就冒充國産車的外國品牌也必須按25%的整車稅率而不是10%的零部件稅率來繳納關稅,給跨國公司妄圖通過CKD組裝瞞天過海偷逃關稅的行為以毀滅性打擊。這部法規頒布之後,由於歐美跨國公司的重重阻撓,中國有關方面不得不宣佈推遲兩年實行,但是這部法規就像是一把高懸在跨國車企頭上的達摩克裏斯之劍,它所産生的震懾力是強大的,不僅一些豪華品牌不得不停止了國內組裝改為進口,而且更多企業開始了更大規模的零部件國産化,如大眾將最先進的發動機工廠建在中國大連就是一個明顯的例證。
可以説,中國的汽車零部件進口管理辦法在很大程度上糾正了過去在執行“市場換技術”政策上的一些偏差,為促進外國車企向中國的技術轉移起到了積極作用,同時也保護了國內的民族汽車工業,所以才成為跨國車企的眼中釘。
正像一位專家所説,這個裁定並不可怕,中國無需為此承擔責任。在筆者看來,即使國外制裁,受損失更大的只能是對方。中國廣闊的市場在全球汽車行業低迷的今天是最寶貴、最稀缺的資源,想無代價地獲取這樣的資源,天底下哪有這樣的好事?(楊鈞)
責編:王玉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