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消息(午夜新聞):2007年,很多人都在關注“中國製造”對全球經濟産生的影響。一本名叫《沒有中國製造的一年》的書在美國一經出版,就引起了廣泛關注。書中以普通消費者的角度註釋了“中國製造”的不可或缺。
《沒有中國製造的一年——一個家庭在全球經濟時代的真實生活曆險》。作者薩拉 邦焦爾尼,是美國路易斯安那州一家報社的記者,也是三個孩子的母親。2004年底,薩拉發現親朋好友互送的新年禮物大部分都是中國製造的,同時她意識到自己家裏也無處不見産自中國的日用品。於是出於好奇,薩拉和家人商定進行一次家庭經濟學實驗,看看象她們這樣的美國家庭有沒有可能整整一年不買任何中國製造的商品。實驗從新年開始,貫穿了整個2005年。
和許多美國家庭一樣,薩拉一家通常都是在附近的大超市購物,方便快捷。而在那兒,最常見到的就是中國製造。
薩拉 邦焦爾尼:到處都是中國商品,到處都是。
以往,這些價廉物美的商品往往是薩拉的首選。如今,要找到替代它們的非中國製造産品,卻格外困難。
薩拉 邦焦爾尼:我們要花時間看商品包裝,檢查標簽,所以説這是一次曆險,因為購物佔用了我們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費時、費力,對薩拉來説,這只是實驗的基礎成本。還有一些日用品,要尋找非中國製造的替代品,簡直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薩拉的兒子威斯當年4歲,最“痛恨”媽媽的實驗,因為不能買他喜歡的中國玩具。衝突在萬聖節前爆發。
薩拉 邦焦爾尼:他看中了這個南瓜燈,不停地哭,他非常想要,我對他説你不能買,因為這是中國製造的。
但小威斯的哭鬧最終讓薩拉“網開一面”,同意孩子用攢下的零花錢買了這個南瓜燈。
當一年的實驗將要結束時,4歲的兒子興奮地對薩拉説:“媽媽,我們重新開始買中國貨以後,就永遠不要停下來了。”
實驗過程中,薩拉也逐漸改變了以往對中國製造的一些看法。當她不斷在一些高端商品的標簽上看到中國製造的字樣時,她意識到,中國製造早已超出了“廉價商品”的範疇。讀者通過她的書也對“中國製造”有了新的認識。
薩拉説,這一年來,她真切地體會到在普通美國人的生活當中,中國扮演了一個多大的角色。她認為,對待中美貿易逆差,美國消費者應該有個平和的心態。
薩拉 邦焦爾尼:經過一年的實驗,我的結論是我們與中國關係密切,不管是像我這樣的個人,還是整個宏觀經濟。雖然我們兩國之間在貿易、政治和其它一些方面存在分歧,但我們應該共同解決這些問題。
現在又到了美國的新年購物旺季,如今薩拉的消費理念是怎樣的呢?她的感悟是:沒有中國製造,你可以活下去,但會越來越艱難和昂貴。因此,這樣的嘗試,她輕易不會再來一次了。
記者:信賴的感覺更踏實一些。
責編:趙德禮
更多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