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首頁 > 新聞頻道 > 國際新聞 > 正文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中國明年太空行走 西方關注中國航天成就

 

CCTV.com  2007年12月04日 09:54  來源:國際先驅導報  
專題:“嫦娥一號”探月行動

專題:圖片頻道

  

    資料圖片:11月26日,中國國家航天局正式公佈嫦娥一號衛星傳回的第一幅月面圖像。 新華社發

    12月2日,根據“嫦娥一號”傳回信號所繪製的第一幅月面三維立體效果圖亮相。同一天,中國有關方面宣佈,我國將在2008年發射“神舟七號”載人飛船,屆時中國航天員將首次出艙進行太空行走。中國的探月和載人航天同時讓世界媒體注目。

  中國2008實現太空行走

    據報道,中國繞月探測工程領導小組副組長、中國航天技術集團公司總經理馬興瑞12月2日透露,“神舟七號”載人飛船已進入整船綜合測試階段,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已突破眾多關鍵技術。

    馬興瑞同時表示,我國將在2008年發射”神舟七號”載人飛船,屆時中國航天員將首次出艙進行太空行走。馬興瑞説,目前,氣閘艙等核心技術難關已被攻克,整船已進入綜合測試階段,用於發射“神舟七號”飛船的“長征二號”F火箭預計在今年12月底前完成全箭總裝。

    德國《柏林日報》3日評論説,太空漫步是中國航天事業繼“東方紅一號”、“載人航天” 、“嫦娥一號”之後的第四個里程碑,也是中國國家實力不斷增長的標誌。

  技術難關已經攻克

    《柏林日報》在報道時提到,此前不少西方專家曾不止一次對中國太空漫步的技術表示懷疑,這將是一個耗資巨大的工程。的確,由於“神舟七號”將第一次實現中國宇航員的太空行走,對技術的要求可想而知。據專家介紹,航天員能否從艙內氣壓驟然適應真空環境, 氣閘艙和宇航服是關鍵點。

    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研究員尹懷勤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介紹説,一般來説,航天服會安裝動力裝置和“安全帶”。人類在地面上行走,靠的是腳與地面的摩擦力,但太空中就不能用這種方法了,要想向前後移動或者向左右旋轉,就得依靠航天服上的動力裝置,這種動力是利用火箭發動機的反推力來實現的。另外,初期進行太空行走,一般都需要“臍帶”來連接飛船和航天員的艙外航天服,防止航天員飄走。

    而由於航天服內的壓力比正常情況下低,有可能會使人體組織內的氮氣釋放,在血管內形成氣栓,導致減壓病,甚至危及人的生命。因此航天員在穿好航天服以後,必須在氣閘艙內充分吸氧,協助工作的航天員回到內艙(即軌道艙),關閉內艙門,然後氣閘艙開始泄壓到真空,與飛船外的真空狀態保持一致,此時航天員可以出艙活動。而完成艙外任務回到艙內時,還要對航天服進行一定的減壓,再對氣閘艙充氣。對於這些技術,其原理是人所共知的,但涉及到具體的應用,各國的技術都是保密的,而我國在神七上應用的技術也完全是自主知識産權。

  美俄仍是第一梯隊

    太空行走是載人航天的一項關鍵技術。美國人曾通過太空行走修復了“天空實驗室”、“太陽峰年衛星”和“哈勃”空間望遠鏡。蘇聯航天員則通過太空行走修復過“禮炮號”空間站和組裝、維修“和平號”空間站。太空行走是我國“載人航天三步走”中第二步的重要內容,如果太空行走成功,我國還將進行飛船與空間艙的交會對接試驗,為載人航天第三步———建立永久性的空間試驗室打下技術基礎。

    第一個實現太空行走的是蘇聯人。1965年3月18日,蘇聯宇航員列昂諾夫成為第一個太空行走者。同年6月3日,感覺受到侮辱的美國太空總署趕緊將愛德華-H-懷特送上太空。目前宇航員已實現了近百次太空行走。

    值得注意的是,蘇聯和美國都是在第8次載人飛行的時候進行太空行走的。而我國則是在第三次把航天員送上太空的時候就將進行太空行走。尹懷勤表示,我國出於國力的考慮,在航天上的投入不及美蘇,飛船的發射頻率不可能太高,這就要求我們每次發射都要在空間技術領域向前邁出一大步,經過兩次載人航天,我國已經具備了太空行走所需的技術儲備。

    專家表示,目前,從一些具體的技術上來看,如載人航天技術,我國已經列入世界第一梯隊。但從整體的技術規模、投資力度等方面衡量,我國與歐洲、日本同屬世界的第二梯隊,第一梯隊還是美俄兩國。

  西方複雜看中國航天成就

    太空探索的熱浪近來正呈現逐步升溫的趨勢。亞洲各國以及歐美各國都在紛紛推出自己的太空計劃。韓國11月底剛剛公佈了一項名為《宇宙開發項目實施路線圖》的龐大計劃,要于2020年發射首顆月球軌道衛星。美國國家航空和航天局(NASA)日前宣佈,要在2031年派人登上火星。而據《印度時報》報道,如果得到政府的支持,印度可能將於2015年前後向火星發射無人探測器。德國《南德意志報》則報道,德國的一隻不載人飛船將於2013年登陸月球。

    也有一些人對中國的航天技術發展心存戒心。有的稱中國的太空計劃意在能源,有的甚至將其與軍事行動聯絡起來。甚至最正常的商業衛星發射也遭人猜忌。歐洲衛星發展機構阿麗亞娜航天公司的負責人11月30日警告説,要警惕中國利用優惠的發射價格,在這個市場上搞“傾銷”,並建議美歐聯合起來,應對這個“非常、非常重大的問題”。據俄新網報道,截至今年10月31日全球共進行52次衛星發射,中國以9次穩居世界第二,美國和俄羅斯則各佔31%,並列第一。(本報駐德國特約記者 青 木 本報特約記者 王曉雄 本報記者 張 妮)

責編:李秀偉

1/1

更多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