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社區 論壇 博客 播客 | 網絡電視直播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中歐關係進入調整和適應期 面臨機遇與更多挑戰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6月06日 15:12 來源:中國新聞網

專題:胡錦濤出席八國集團同發展中國家領導人對話會並訪瑞典

    中新網6月6日電 第八屆亞歐外長會議5月28日至29日在德國漢堡舉行,中國在氣候變化、能源安全以及反恐、防擴散、世界貿易等全球性問題上表述的立場受到德國媒體廣泛關注。6月6日至8日,八國峰會即將在德國舉行,胡錦濤主席將出席南北領導人對話會議,屆時中國也會成為會內外關注的焦點之一。《?望》載文指出,德國和歐洲對中國的關注反映了這樣一個事實,即中國經濟、政治實力的快速增長及對歐洲甚至全球的深刻影響。這給中歐關繫帶來新的合作機遇,同時也將使中歐關係面臨更多的挑戰。

    近年來,由於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歐盟的相對停滯不前,歐盟對華認知已發生了較大變化和調整。在經貿問題上,歐盟不願再將中國看作是發展中國家,或至少不是典型的發展中國家,而傾向於認為中國是一個強大的、已對歐盟形成較大威脅的工業化國家和競爭對手。在外交政策方面,歐盟越來越多地抱怨和指責中國的發展援助政策沒有達到西方的治理標準和透明度標準,與歐盟鼓勵“良治”的政策形成衝突,不利於歐盟向全球推廣其價值觀體系。

    在認知逐漸發生變化的情況下,歐盟對華政策也發生了較為明顯的變化和調整。首先,在對華經貿政策方面,歐盟更保守,更具防衛性和保護性。

    其次,在能源安全、氣候變化、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等全球性議題上,歐盟強化了所謂“責任論”的提法,要求中國承擔更多責任。比如能源安全和氣候變化問題,這是歐盟當前最為關注的問題之一,歐盟自己也提出了一個雄心勃勃的計劃,要在2020年前將溫室氣體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礎上減少20%,比《京都議定書》中規定的從1990年至2012年縮減2%至8%的目標要高出許多;在2020年前,使可再生的清潔能源在全部能耗中的比例升至20%,交通運輸使用的生物燃料至少要達到燃料使用總量的10%。歐盟的目的,一是為了迎合民眾對氣候變暖和能源安全的擔心,為歐洲一體化尋找新的動力源;二是為了擴大政治和外交影響力,提升歐盟趨於下滑的軟實力。

    但更為重要的是,一方面,歐盟想以新能源技術引領“全球新一輪的工業革命”,確保對中國等新興國家的技術優勢,獲取新産品銷售及技術轉讓的巨大商機;另一方面,歐盟也希望能以氣候和環保標準及義務壓制其他一些國家的經濟增長勢頭。比如,歐盟國家公開要求中國不要將氣候變化問題置於經濟增長之後。在可持續發展方面,歐盟要求中歐在非洲問題上加強對話和協調,目的也是希望中國接受歐盟對非政策中的所謂“良治”條件。

    在這一背景下,也就不難理解中歐關係中的兩個主要問題為何難以解決,即歐盟對華武器解禁和市場經濟地位問題,因為二者均已成為歐盟為數不多的,能在經濟、政治等方面對中國施壓的籌碼。

    在歐洲媒體看來,中歐之間的氣氛與前幾年相比的確有較大不同。一個重要原因是中國這幾年高速發展,對外交往更為自信和成熟,而歐盟由於憲法危機和“擴大後遺症”等卻在相對“沉淪”,面對中國崛起,歐盟已缺乏以往的自信。對於這種相對地位的改變,雙方現在都進入一個適應期,也都在重新評估對彼此的政策和期待。從這一視角來看,中歐關係現狀也還算正常。

    實際上,中歐關係仍很穩固,雙方政治、經濟以及文化聯絡愈益緊密,共同利益遠遠超出分歧和矛盾,比如歐盟的自身發展及其想要解決的一些重大國際問題需要中國的合作;同樣,中國的和平發展既需要歐盟的市場和技術,也需要歐盟的幫助來共同維護一個和平的國際環境,以及解決雙方都面臨的一些全球性問題如能源安全、氣候變化等。因此,雙方都有進一步發展中歐戰略夥伴關係的主觀願望和客觀需要。而且,中歐已經形成良好的對話、交流與合作機制,包括中歐年度峰會等,這對化解分歧、促進相互理解都是有好處的。(張健)

責編:毛婷

1/1頁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聞  CCTV-少兒  CCTV-音樂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