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社區 論壇 博客 播客 | 網絡電視直播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世界週刊]三角政治 
移動用戶
聯通用戶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7月10日 11:45 來源:CCTV.com
進入[世界週刊]>>

  CCTV.com消息(世界週刊)

  點睛

  一、謝幕之旅

  康輝:今年9月就要卸任的日本首相小泉本週踏上了自己的外交“謝幕之旅”。

  這趟“謝幕之旅”安排的內容還真不少。除了訪問加拿大、美國之外,還要出席聖彼得堡八國峰會。不過,“謝幕之旅”的重頭戲,當然還是與美國總統布什的“告別峰會”。在白宮南草坪的歡迎儀式、正式晚宴、與布什一起乘“空軍一號”去田納西州參觀貓王故居,等等。透過所有這些,看得出這次布什給了小泉很高規格的禮遇。

  康輝:如此厚待,是為什麼? 《日本經濟新聞》説,沒別的,就為《突出“日美一體”》。路透社説,為了給美日的“蜜月時代”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東京新聞 : 掃清了影響日美關係的障礙.比如,就像《東京新聞》特別指出的,小泉訪美前,實際上已經掃清了影響日美親密關係的所有“棘刺”。日本通過了駐日美軍整編方案的最終文件,還正式同意重新進口美國牛肉。

  海峽時報 :

  所以《海峽時報》認為,布什與小泉如此炫耀兩國間關係的親密,不過是在八國峰會開始前先“對對口型”罷了。

  康輝:當然,在美日關係一派和諧的背後,媒體也注意到了一絲不和諧。 27號,正在加拿大訪問的小泉面對記者有關參拜靖國神社的問題時脫口而出: “去幾次不是問題,這難道不是我個人的自由嗎?” 於是,華盛頓戰略和國際研究中心學者米切爾直截了當地指出,日本的亞洲外交已成美日同盟的“漏洞”。美國把自己與小泉扯在一起是“一種危險”。

  康輝:記得小泉首相曾經説過,搞好和美國的關係,日本與亞洲鄰國的關係自然就能改善。但今天日本與亞洲國家的關係反倒成了美日關係中的一根刺,這可是他始料未及的。盛大的正式晚宴會不會成為美日之間的“最後晚餐”呢?《亞洲時報》的這個問題的確值得許多人深思。至少,日本《世界週報》已經憂心忡忡地看到了《“盛宴”之後的危機》。

  世界週報 象徵色彩大於是實際意義

  文章説,破格禮遇將傳達布什對其盟友小泉的一種特殊感情,但作為布什褒獎小泉多年追隨的最後舞臺,盛宴的象徵色彩大於實際意義。 “盛宴”之後,等待美國的可能將是功能日漸衰退的日美關係。而美國政府,實際已經在為“後小泉時代”做準備了。

  二、小熊之死

  康輝:本週剛剛開始,確切地説是26號淩晨,德國南部一聲槍響,讓沉浸在世界盃歡樂中的德國人,心一下子碎了。倒在槍聲下的不是人,是一隻棕熊。這只名叫布魯諾的小熊的死,在德國乃至整個歐洲掀起了一場軒然大波。 今年5月末,一頭兩歲大的小棕熊從意大利溜進了德國巴伐利亞州的阿爾卑斯山區。這是170多年來,德國境內第一發現棕熊的影子。德國人喜出望外,他們給小棕熊起名“布魯諾”。許多德國球迷穿上印有“我愛布魯諾”的T恤為德國隊加油。不過,人們很快發現布魯諾並不“遵紀守法”。它大吃綿羊和雞,為了從養蜂人那裏偷取蜂蜜,還把蜂巢徹底毀掉。殺,還是不殺?漸漸地,德國人自己爭論了起來。

  康輝:也許巴伐利亞州政府作出射殺布魯諾的決定有不得已的安全考慮。就像巴伐利亞州州長説的:布魯諾是一隻“問題熊”。不過,很快輿論開始倒向另一邊。《明星》週刊的調查顯示,有60%的德國人認為射殺小熊是錯誤的。德國《世界報》首當其衝,文章標題是——《抗議殺死小熊》。英國《獨立報》則大聲質問:“射殺布魯諾,是殘忍還是必要?”《新布蘭登堡新信使報》也有一肚子的問題:為什麼不使用麻醉槍?為什麼獵人不能活捉它?為什麼不把他送到動物園?

  康輝: 170多年來德國第一次發現棕熊。這意味著德國的生態環境的改善。當然是件好事。而射殺小熊,又將意味著什麼?《普福爾茨海姆報》的回答是:意味著《射殺自然》。為什麼?《亞琛消息》認為,因為人類“只接受溫柔的自然”。 亞琛消息 大自然退化成迪斯尼?在人類腦海中,大自然早就退化成迪斯尼樂園。它可愛、親切、溫馴、最多有點“有序的野性”,但千萬別叫人琢磨不透。

  康輝:所以,《呂貝克新聞》覺得小熊布魯諾的死讓人感受到了《歐洲的假仁假義》。文章説,以往歐洲人抗議起非洲國家的大象射殺令還不是頭頭是道?但唯獨沒有想到大象踩毀了整個村莊,叫整個部落蒙受重大損失。與此相比,就算布魯諾是“問題熊”,也不過是小巫見大巫了。

  康輝: 可見,當自然同我們面對面時,每個人都面臨著切身利益的考驗。

  説到這裡,我想起法國電影《熊的故事》。 影片中最觸動觀眾內心的是,熊媽媽對獵人約瑟夫的放生、獵人約瑟夫對熊媽媽的射殺,還有小熊的哀鳴。

  康輝 :“最激動人心的不是捕殺,而是放生。”這是影片最後,導演奧利佛伍爾伍德的獨白。直到今天,它還深深地刻在我的腦海裏。如今,小棕熊布魯諾的死引發的爭論還在繼續。其實這件事真的值得人們去好好討論討論,因為我們能擁有多少自然,最終取決於我們自己。

  視線: 拯 救

  康輝:大家好,歡迎收看世界週刊。本來,已經下定決心這周開場白裏一定要説點兒跟世界盃無關的事兒。可是昨天淩晨阿根廷和德國隊之間一場緊張得幾乎讓人窒息的點球大戰,讓我還是不能不從這裡説起。因為這周從一開始,整個世界就透出一股令人窒息的氣息。

  一邊是朝鮮引而不發的導彈;而另一邊,原本已經跌宕起伏的巴以局勢突然間再度戲劇性地到達了大規模衝突一觸即發的臨界點。從一個神不知鬼不覺的綁架事件,再到“拯救大兵沙利特”,當我們把視線投向大兵壓境的加沙地帶時間,突然間發現,就像那場經歷了殊死拼殺,在最後一刻需要靠理性和意志拯救自己球隊的點球大戰一樣,令人窒息的巴以局勢也到了點球大戰的時候了。

  6月25日 淩晨 :

  以色列境內的凱雷姆沙洛姆哨所遭到巴勒斯坦武裝人員襲擊,襲擊者從秘密地道潛入,打死兩名以軍士兵,將19歲的以軍下士沙利特綁架。巴勒斯坦武裝要求用沙利特交換被以色利關押的巴勒斯坦囚犯,但遭到以色列拒絕。

  以色列國防部長 佩雷斯:我要警告所有參與綁架或與之有關的人,如果這個士兵受到傷害,他的血就會留在每一個參與者和他們的領導人的手上。

  48小時後。

  6月28日 零時

  以軍對加沙發動代號為“夏雨”的軍事行動。

  以色列國防軍發言人 達萊上校: 我們是在給巴勒斯坦當局,也是在給恐怖組織,一個強烈的信號。我們是要動真格的。

  伊斯蘭運動傑哈德發言人: 加沙將成為入侵者的墳墓。他們不可能平安的離開。

  6月29日

  數天前被巴勒斯坦武裝組織“人民抵抗委員會”綁架的另一名猶太定居者阿謝裏的屍體被發現。

  以軍“夏雨”行動進入第二階段。30多名“哈馬斯”高官被以軍逮捕,包括巴勒斯坦總理哈尼亞在內的哈馬斯領導人被迫轉入地下活動。

  以色列內部安全事務部長 阿維迪切: “我們逮捕並關押入獄的哈馬斯成員,都被懷疑和哈馬斯的恐怖襲擊有關的人。”

  哈馬斯發言人:針對巴勒斯坦政府和議會官員的行動跨過了底限,這是對巴勒斯坦人民的宣戰。

  6月30日

  以色列戰機向位於加沙的巴勒斯坦內政部發射導彈,聲稱那裏是一個“策劃並指導恐怖襲擊的會議地點”。

  哈馬斯議員 阿爾-馬斯裏:我們發誓即使我們全都付出生命,也永遠不會承認以色列,不會放棄我們的權利。

  康輝:這就是19歲的以色列士兵沙利特。

1/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