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社區 論壇 博客 播客 | 網絡電視直播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世界週刊]軍演2006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8月28日 16:03 來源:
進入[世界週刊]>>

  康輝:大家好,歡迎收看世界週刊。

  本週,“一場秋雨一場寒”已經告訴我們秋天來了。 以往,每年的夏秋之交的這個季節都是各國軍演紛紛登場的時候。 而今年,也無例外。 本週,世界週刊的視線就先來聚焦三場軍演。 一場,在因為核問題而成為全球熱點的伊朗。 一場,在一直以來形勢複雜微妙的朝鮮半島。 還有一場,則在亞洲內陸腹地,並不為許多人關注的蒙古。 從並無直接關聯的三場軍演來看如今的亞洲局勢,更多了一些耐人尋味的東西。

  在伊斯蘭教的歷史上,什葉派的第一位教長名叫阿裏。阿裏教長的佩劍,名叫佐爾法格哈。 8月19號開始的伊朗軍演,名叫“佐爾法格哈之擊”。 也許在伊朗人心中,希望這場軍演恰如阿裏教長的佩劍,具有神奇的力量。 12個團,14個省份,為期5周。這場伊朗軍隊規模最大、範圍最廣的軍事演習,發生的時機也和它的代號一樣,耐人尋味。

  金燦榮:伊朗現在進行軍事演習,首先跟他自己確定的一個日期有關係,就是伊朗單方面確定在8月22號對國際社會,主要就是安理會五常,再加德國,這六個國家對核問題的關注做出一個回答。 根據目前所透露的情況,在對六國的答覆中,伊朗雖然表現出某些談判的靈活性,但仍然沒有接受中止鈾濃縮的要求。 伊朗外交部發言人 阿塞菲 我們將不會中止鈾濃縮。中止鈾濃縮根本就不在我們的議程之內。 伊朗軍方表現出的堅決,與此相呼應。

  伊朗軍隊總指揮 薩勒赫:你們從軍演中所看到的我軍實力,來自我們與敵人作戰所獲得的經驗。我們已經制定了絕對會讓敵人措手不及的作戰計劃。

  金燦榮: 軍事演習是政治意義大於軍事意義,對外政治意義主要表明伊朗維護自己的基本權利和基本要求方面是有決心的,對內其實也有政治意義,我們注意到一個細節,伊朗這次的軍事演習起點是東南角的俾路支省,俾路支省是歷史上一直比較動亂不已的一個地方,通過在這個地方搞軍演,顯示自己國家的強大力量,對內部穩定也是有作用的。 “佐爾法格哈之擊”已經是伊朗今年進行的第三次大規模軍演。 4月初,伊朗在南部波斯灣沿岸及附近水域舉行軍演,展示了一系列新型武器; 5月中旬,伊朗在與伊拉克交界的霍拉姆沙赫爾附近海域舉行大規模海上演習,假想打擊目標是美國的航空母艦和其他大型艦隻。

  宋曉軍:現在正在進行的這場軍演,應該説主要是對防空和地面進攻進行的全面動員的一次大規模的軍演,更接近實戰。 在屢次伊朗軍演中,最引人矚目的武器是導彈。 “在美軍中央司令部的管轄區域內,伊朗彈道導彈武器的數量最為龐大。這些武器中的遠程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能夠對本戰區內的美軍構成嚴重威脅。” -----美軍中央司令部司令約翰阿比扎德將軍 20號,伊朗軍隊試射新型“閃電”短程地對地導彈成功,兩天后,以色列內閣部長埃坦公開表示:“以色列應該做好應對伊朗導彈襲擊的準備。”

  金燦榮:伊朗這一系列措施,國內政治動員、強硬表態、外交上的模糊姿態、軍事上的動作,應該講它是一個呈系列、很成熟的一種政策操作,但是伊朗這一切作為大概還是不能化解伊朗與美國為代表的西方的基本矛盾,在未來這一段時間,我們可以看到圍繞在伊朗的濃縮鈾計劃,這個衝突、這個緊張是會上升的。 康輝: 在英文中,軍演的單詞是“war game”,字面意思是戰爭遊戲。這麼來看的話,伊朗軍演在世界眼中可能是距離戰爭最近的一場遊戲。 相比之下,本週韓國與美國舉行的聯合軍演,雖是一年一度的常規演習,但背景中也多了一些特別的氣息。

  21號,韓美2006年度“乙支焦鏡”聯合軍事演習拉開帷幕。 這個演習從1975年以來,一年一度,未曾間斷。 韓軍指揮官 這次聯合軍演是軍隊、政府官員和民眾之間的合作行動,應對突發事件。 軍演引起了朝鮮方面的強烈反應。 朝鮮方面表示,鋻於韓美正在舉行的“乙支焦鏡”演習是“一種戰爭行為”,特宣告簽署五十三年的“停戰協定”失效,朝鮮人民軍將主動採取“必要的軍事行動”。 8月22日 朝鮮電視臺新聞節目 軍事演習發生在朝鮮人民共和國與美國仍舊處於敵對和交戰關係得時候,我們對這一事實表示嚴重關切。 作戰計劃5027:美韓聯合部隊司令部戰爭計劃。 該計劃最早于20世紀60年代制定,根據這一計劃,一旦半島發生大規模武裝衝突,美國將立即增兵支援韓國。2004年最新修改計劃聲稱,一旦半島發生軍事衝突或者核危機,美軍將在島內部署至少三套國家導彈防禦系統。 朝鮮方面認為,美韓“乙支焦鏡”聯合軍事演習正是根據美軍制定的“作戰計劃5027”進行的。

  宋曉軍:應該説朝鮮每年對美韓的這種例行軍演,都進行了非常強烈的反彈,特別是布什政府上臺以來,美韓的這種聯合軍演針對性非常強,而且美軍的艦載機連隊也在變化。應該説保證了一種隨時對朝鮮先發制人打擊的一種態勢。 但是,和往年相比,今年 “乙支焦點透鏡”軍演的背景尤其顯得特殊。

  7月5號,朝鮮試射導彈。 韓國立刻推遲了韓朝將軍級會談事務性接觸。 美國國防部表示將在韓國、關島、九州、沖繩等四個地區中選擇一處部署移動式“X波段雷達”,增強對朝鮮導彈的預警能力。 《日本經濟新聞》則報道,日本防衛廳計劃在明年的預算案中劃入227億日元,作為應對朝鮮試射導彈的對策費用。

  金燦榮: 朝鮮試射導彈,應該講確實是對東北亞局勢造成了一些新的變數。儘管日美韓三方都對朝鮮試射導彈發出批評意見,但是三方態度存在著很大的差異。

  宋曉軍: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朝鮮這樣一種強硬態度其實也是在告誡韓國方面,其實沒必要去搞這樣一年一度制度化的聯合軍演,同時給美國提供這麼多這樣對朝鮮目標打擊的偵察機會。 儘管聯合軍演還在照常舉行,但今年,韓國與美國的軍事合作關係正出現質變徵兆。戰時作戰指揮權將從美國移交到韓國手中。

  金燦榮: 盧武炫上臺以後,收回了平時韓國軍隊的指揮權。現在進了一步,就是在戰爭狀態下,韓國軍隊也要進行自我指揮。這個就使得美韓軍事同盟感到變得相當微妙。

  宋曉軍: 隨著美日軍事同盟的加強,必然削弱美韓的這樣一條軍事合作的主線,另外一方面,隨著美國在韓國國內培養的軍事利益集團的勢力的政治影響日漸衰落,而以盧武炫、金大中這些更平民化的總統的出現,它在軍事合作和指揮體系上發生變化也是一個邏輯的必然結果。 朝鮮顯然也注意到了這一變化。 8月19號,朝鮮《勞動新聞》發表評論指出,駐韓美軍正成為朝鮮和韓國實現和解合 作和自主統一的障礙。與此同時,朝鮮、韓國以及海外朝僑的64個社會團體也聯合呼籲韓美停止聯合軍演。

  康輝: 和伊朗相比,韓美軍演距離戰爭似乎更遠一些。但是,這場“戰爭遊戲”同樣具有極強的現實色彩。半個世紀以來,被一紙停火協議保障的半島和平,原本就不穩固,隨著各方關係的微妙變化,更呈現出新的發展態勢。 但無論伊朗還是朝鮮半島,都是亞洲當前的熱點地區。和他們比起來,蒙古,這個位於東北亞腹地的國家,談不上引人注目。而本週,在那裏舉行的一場軍演,吸引了不少關注,究其原因,也是演習背後折射出的地緣政治問題。

  8月11號到24號,在距離蒙古首都烏蘭巴托以西65公里的塔翁陶勒蓋,展開了一場名為“可汗探索2006”的多國聯合軍演。蒙古、美國、泰國、印度、孟加拉國、湯加、斐濟7個國家的1000多名軍人參加演習。 金燦榮:坦率地講,實質上真正的參與者主要是美蒙兩家。如果説有導演的話,應該還是美國。 2003年8月,第一次美蒙“可汗探索”演習舉行,此後每年一次。 在第一次演習後不久,180名蒙古士兵乘坐美國軍用運輸機抵達伊拉克。連美國人都沒有想到,蒙古士兵竟然是最早抵達伊拉克的東北亞國家軍隊,趕在了日本和韓國之前。

  金燦榮: 蒙古這個國家在東北亞六國裏面,無論從政治上、經濟上、軍事上,它的份量都是比較小的,所以它推行第三鄰國政策,把所有關心它的國家,願意跟它交往的國家都叫做第三鄰國。 美國正是蒙古眼中的第三鄰國。 2005年11月,美國總統布什在訪華之後前往蒙古訪問,儘管只有4個小時,他還是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一位出訪蒙古的總統。 從日本沖繩遠道趕來的美國海軍陸戰隊第3遠征軍和蒙軍第150維和營是今年參加聯合軍演的兵力主體。 前者曾在阿富汗戰爭中大顯身手,後者曾被作為美國盟軍派往伊拉克。

  宋曉軍:原來在冷戰期間,蒙古的軍隊主要由前蘇聯來提供裝備訓練這套體制, 同時應該説蘇聯為他提供了軍事保護傘。在冷戰結束之後,特別是90年代中期,蒙古開始跟美國進行比較密切的來往之後,雙方軍方的合作加強的力度明顯增大。

  金燦榮:我覺得美國這樣一種思維還是比較老的那種冷戰思維,像目前這種以軍事為優先的合作,裏面的地緣政治含義太強,對蒙古並沒有好處,對東北亞地區也沒有好 處。 不知是巧合,還是另有深意,8月21號,俄羅斯也傳來軍演消息。 太平洋艦隊軍艦離開軍港,拉開了俄軍在遠東的堪察加舉行的大規模戰略演習的序幕。

  堪察加半島是俄羅斯東部的海上門戶,蘇聯曾派重兵守衛該地區。上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國力下降,俄羅斯開始大幅裁減駐堪察加半島的兵力。但近年來,隨著美國不斷增加西太平洋地區的軍事部署,美日強化軍事同盟關係,堪察加半島周圍的環境發生了明顯變化。 一直將防禦重點放在西方的俄羅斯,如今也開始調整目光,審視亞洲安全的新態勢。

  金燦榮:應該講這一兩個月,我們亞洲地區的形勢特別熱鬧,在西亞亂成一鍋粥,有以 色列真主黨衝突,伊拉克內戰已經成型了,然後伊朗核問題非常突出,然後在我們東北亞這 一塊,有朝鮮導彈試射。但是在這一系列事情後面,確實都有一個美國的影子。

  宋曉軍:冷戰結束之後,美國一直在尋找,戰略上尋找一個新的策略,應該説這三次軍演更加體現了美國無論從它的。經濟佔領歐亞板塊,以及美國政治在歐亞板塊的影響力,都是以軍事為先導、為依託的。

  康輝:伊朗核問題迫在眉睫,朝鮮半島局勢持續緊張,蒙古草原也正漸漸成為大國博弈的新棋盤。 一週之內,三場軍演,耐人尋味。 雖然都是戰爭遊戲,但演習場上的炮火聲已經攪動了亞洲的氣氛,也給了我們冷靜觀察與思考的契機。

  康輝:你喜歡數學嗎? 這樣問有點突然。不過2006年卻好像註定就是中國的“數學年”。 扳著指頭可以算一算:今年是哥德巴赫猜想“1+2”成果發表40週年,也是陳景潤辭世10週年;兩個多月前,兩名中國數學家破解了龐加萊猜想,而本週,又有一位華裔數學家摘取了數學界的諾貝爾獎--菲爾茨獎。 他就是澳大利亞華裔數學家陶哲軒,一位數學神童,21歲就戴上博士帽,24歲成為美國加州大學教授。因為對調和分析方面的研究成果獲此殊榮。 按照規定,每屆菲爾茨獎最多同時授予4人,今年恰好就是花落4家: 除了陶哲軒,還有37歲的俄羅斯人奧昆科夫和36歲的法國人維爾納,最受關注的要算破解了龐加萊猜想的俄羅斯人佩雷爾曼。然而就在世界將目光集中在佩雷爾曼身上時,他卻消失了。

  “格裏高利佩雷爾曼,你在哪?” 這是今年8月15號《紐約時報》一篇文章的第一句話。 2003年,在為破解龐加萊猜想走出了最關鍵一步之後,這位數學隱士就消失在俄羅斯的森林裏,千呼萬喚也不出來。 不過《紐約時報》刊登那篇文章時,也和全球數學界人士一樣,還存著一絲期望。 菲爾茨獎只授予40歲以下的數學家。今年佩雷爾曼剛好40歲,如果拒絕,就意味著今生將與菲爾茲獎無緣。 然而,8月22號,當陶哲軒等3位獲獎者從西班牙國王卡洛斯手中領過獎章時,佩雷爾曼還是沒出現。

  佩雷爾曼就讀中學校長 舍基•魯克辛:佩雷爾曼拒絕菲爾茨獎實在令人遺憾,他為數學付出了多年的努力,應該獲得這個獎項。

  國際數學聯盟主席約翰鮑爾認為,“佩雷爾曼肯定有自己的原因”,拒絕領獎不應理解成他對國際數學家大會的侮辱。

  康輝: 面對榮譽和利益,有人趨之若鶩,也有人淡然應對。 但像佩雷爾曼這樣避之不及的還真不多見。 為什麼這位數學天才不僅拒絕獎金,還要放棄榮譽?媒體上各種説法都有。 甚至有人説,佩雷爾曼其實想參加國際數學家大會,因為沒錢買機票,所以索性不去了。 不過我覺得美國數學家格林博士説得比較在理:佩雷爾曼“友好而害羞,對物質財富沒有興趣”,他“好像不是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人”。

  “只要提出的證明本身是對的,就不需要其他的認可。” ——格裏高利佩雷爾曼 了解佩雷爾曼的朋友説,實際上這很符合這位天才數學家的性格。

  佩雷爾曼的同事、數學家 阿納托利•沃辛克:佩雷爾曼這樣做是在意料之中,他是真的不需要那些獎賞和讚譽。

  拒絕榮譽和獎金,對於佩雷爾曼來説已經不是第一次了。 1996年,他拒絕接受歐洲數學學會頒發的傑出青年數學家獎。 2000年5月,克萊數學研究所列出了7大數學千年難題,為每道題設獎金100萬美元,龐加萊猜想就是其中之一。 兩年後,佩雷爾曼在網上公開了對龐加萊猜想的證明,讓美國數學界極為欽佩。 2003年底,美國數學界專門為他召開了兩個研討會,但他都沒有到會。 “只要我不惹人注目,我還有權選擇做某些事情,如今我成為一位非常有名的人,我不能像寵物般什麼也不説,因此我決定退出。” 這是最近佩雷爾曼破天荒接受《紐約客》雜誌專訪時透露的心情。

  康輝: 儘量不作演講,不喜歡被拍照,避開聚光燈,對《科學》、《自然》這樣聲名顯赫雜誌的電話採訪也不理不睬。佩雷爾曼做的很多事情,都不容易被人理解。 但《自然》雜誌反而這樣詮釋佩雷爾曼的“隱士”本質:“他需要的是數學,而不是獎賞、金錢和地位。” 當然説佩雷爾曼是數學隱士,千萬別以為他就像是單槍匹馬挑戰風車的唐吉訶德。 恰恰相反,在破解龐加萊猜想的道路上,佩雷爾曼不是孤身一人。

  2006年6月,中國中山大學教授朱熹平和旅美數學家曹懷東發表了完整證明龐加萊猜想的論文。 面對蜂擁而至的媒體,兩位科學家卻表示,破解龐加萊猜想是因為他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這個“巨人”,指的就是佩雷爾曼。

  一個形狀不規則的梨或是香蕉能夠變形為一個球體,但空心的甜甜圈就不行。 用數學語言來説就是:任何一個封閉的三維空間,只要它裏面所有封閉曲線都可以收縮成一點,這個空間就一定是一個三維圓球。 這就是法國數學家龐加萊1904年提出的著名猜想。 看起來是一個簡單的道理,不過要從數學的邏輯及定理引證,卻是難於登天。 從上世紀60年代起,就有一些科學家陸續給出了對這一命題的部分證明。 1982年,美國數學家漢密爾頓創立“瑞奇流”新方程,給證明龐加萊猜想提供了新“工具”。比如,運用瑞奇流,可以把一個被砸得變形的籃球復原。正是在漢密爾頓的基礎之上,佩雷爾曼最終打破僵局,實現了龐加萊猜想證明中最重大突破。 “他在集體努力中克服了最後一道難關”。 8月23號,漢密爾頓在國際數學大會所作的報告中這樣評價佩雷爾曼的工作。

  康輝: 龐加萊猜想由“猜想”最終變成“定理”,還需要經過最後的檢驗關。但佩羅爾曼和漢密爾頓、朱熹平、曹懷東等人至少再次證明了科學界“合作”一詞的現實含義。 而隱者之風並沒妨礙佩雷爾曼跟世界一流數學家們合作,只是讓他面對科學界的浮躁保持了一份難得的遺世獨立。

  8月18號,韓國科技部宣佈,因學術造假而遭到起訴的韓國首爾大學前教授黃禹錫已“重出江湖”,重新進行研究工作。 2004年到2005年,黃禹錫先後在《科學》雜誌上發表有關人類胚胎幹細胞的論文,震驚世界,轟動一時。 然而,他在論文中造假被曝光後,身敗名裂。 輿論認為,心態浮躁、急於出成果是讓黃禹錫受害的罪魁禍首。

  與之相反,佩雷爾曼花了十年時間破解龐加萊猜想的關鍵部分,卻從沒想要用它換取什麼。 他甚至把證明結果直接放在互聯網上,而不是在學術期刊上正式發表。在論文中,他還向各國數學家們發出邀請,尋找一個最佳的解決方案。 “假如有人對我的破解有興趣,他們就可在網上看;我已經發表了證明,這是我所能作出的貢獻。”

  康輝: 龐加萊本人説過:“創思雖然只是漫漫長夜中的靈光一閃,但這便是一切。” 對佩雷爾曼來説,“只享受數學思維快樂而不計較其他”這樣一種隱者風度或許就是成功的秘訣。 這讓我想起了不久前剛度過95歲華誕的中國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這位學貫中西、著作等身的大學者談到自己時,總是謙遜地説自己沒有什麼值得宣揚的。 看來大隱者的風度無論中外,自然科學還是社會科學之間,都是相通的。 就像紐約州立大學數學家安德森説的,“佩雷爾曼來了,解決了問題,其他的一切對於他都是膚淺的。”

責編:復蘇

1/1頁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聞  CCTV-少兒  CCTV-音樂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