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首頁 > 新聞頻道 > 台灣新聞 > 正文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學者:中共對把握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主題充滿自信

 

CCTV.com  2007年11月09日 19:45  來源:中國新聞網  
專題:兩岸交流二十年

    中新網11月9日電 最新一期香港《紫荊》雜誌刊登孫升亮評論文章指出,胡錦濤總書記在中共十七大報告對臺部分,全面總結了對臺工作的基本經驗,重申與強調了對臺方針政策,並針對近年來臺海形勢及其發展趨勢,提出了今後一個時期對臺工作的指導思想、總體要求和主要任務。通過胡錦濤總書記的闡述可以看出,雖然目前臺海局勢處在高危期,但中共在對臺工作中,對把握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主題充滿自信。

       以下是該文摘要:

      把握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主題

    報告的很多表述,如“四個堅持”,即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決不動搖,爭取和平統一的努力決不放棄,貫徹寄希望於台灣人民的方針決不改變,反對“台獨”分裂活動決不妥協等,雖然都見之於胡錦濤近年來的對臺講話,但此次正式寫入黨代會報告,成為中共對臺工作新指針,仍顯示出中共對臺政策的延續性與創新性。

    “和平發展理應成為兩岸關係發展的主題”,是胡錦濤去年在會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及參加兩岸經貿論壇的人士時首次明確提出的。報告強調要“牢牢把握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主題”,不僅是向兩岸同胞發出的真誠呼籲,而且也揭示出當前及今後一個時期中共對臺政策的主軸。

    這首先是對兩岸關係形勢的一種高瞻遠矚、充滿自信的辯證把握。當前,臺海局勢處在高危期,陳水扁為了個人私利,無視島內外各界的反對與質疑,執意推動“入聯公投”,妄圖謀求“法理台獨”,成為兩岸關係和平穩定的主要威脅。但更重要的是,儘管受到陳水扁當局的強力阻撓,過去幾年兩岸各項交流仍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繼續向前邁進,島內“求和平、求穩定、求發展”的民意結構沒有改變,有利於遏制“台獨”的各種內外積極因素仍在增加。這一切為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兩岸關繫上突出強調和平發展,是大陸的國家發展戰略在對臺工作中的具體體現。堅定地走和平發展道路,是中共審時度勢所作出的一項重大戰略抉擇。其核心內容就是:中國的發展離不開和平穩定的內外環境;中國的發展反過來又會促進社會穩定與世界和平。近年來,“台獨”分裂活動不斷升級,“台獨”冒險的危險性上升,給台灣社會和兩岸關係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危害,已上升為中國國家安全的主要威脅。在此情況下,只有遏制住“台獨”逆流,確保兩岸關係的和平穩定,才能贏得千載難逢的戰略機遇期,實現發展目標。

    和平發展順應了時代潮流。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的主題。在國際競爭空前激烈,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蔚為風潮的大背景下,兩岸優勢互補,可謂合則兩利,分則兩害。臺海和平符合亞太地區各國的利益,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更將給周邊國家和地區帶來巨大的機會。

    和平發展更是兩岸人心所向。大陸正在“一心一意搞建設,聚精會神謀發展”,廣大民眾十分珍惜目前這種來之不易的和平發展環境;台灣同胞既在過去飽嘗了兩岸關係波折與震蕩之苦,又充分感受到兩岸關係緩和與改善所帶來的種種好處與光明前景,對於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更加熱切期盼。

    “和平”與“發展”恰如一枚硬幣的兩面:只有遏制“台獨”分裂,才能確保臺海和平;如果沒有和平穩定的環境,兩岸的共同發展就無從談起。而從另一個角度看,兩岸越繁榮、兩岸關係越發展,和平的基礎也就越牢固。外界如果能從這樣的角度理解中共的對臺政策,就能明白所謂的“硬的更硬、軟的更軟”,其目的正是為了“保和平、促發展”。

    構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框架

    為了促進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報告還首次在黨的重要文件中鄭重呼籲:在一個中國原則的基礎上,協商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議,構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框架,開創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新局面。這也迅速成為外界關注的一個焦點。

    過去二十多年的兩岸關係實踐表明,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是兩岸和平發展的政治基礎。只要承認一個中國,兩岸之間任何議題都可以談,也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臺海上空就會風和日麗;只要“台獨”勢力挑戰一個中國原則,企圖改變兩岸同屬於一個中國的現狀時,臺海局勢必定會出現動蕩甚至緊張。因此,在一個中國原則的基礎上構建兩岸和平發展框架,才是兩岸關係走出過去的週期性波動、進入長治久安坦途的根本保障。

    長期以來,大陸方面一直倡導兩岸通過政治談判,協商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進而就未來兩岸關係發展進行規劃,但臺當局卻以種種藉口予以回避並設置障礙。為了打破兩岸政治僵局,大陸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又務實提出可以先就政治談判進行程序性商談,遺憾的是臺當局出於種種考慮未正面響應,加之後來李登輝拋出“兩國論”、兩會協商對話被迫中斷,導致形勢發生很大變化,沒能取得進展。

    民進黨上臺以來,島內各方人士相繼提出了“兩岸關係應以和平為主軸”、兩岸應建立“和平穩定互動架構”甚至簽訂“和平協議”等主張,雖然背後的真正考慮與內涵各不相同,但畢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島內的民意脈動。為了在兩岸間尋求“最大公約數”,大陸方面也對此給予正面響應,開始倡導“努力構建和平穩定發展的兩岸關係”。二○○五年四月,胡錦濤會見首次來訪的、時任國民黨主席的連戰,兩黨在發表的“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中載明:促進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議,建構兩岸關係和平穩定發展的架構,包括建立軍事互信機制,避免兩岸軍事衝突。

    此次十七大報告中正式納入“和平協議”的提法,一方面顯示出中共重信守諾、認真落實“胡連會新聞公報”、尊重台灣民眾意願的誠意與胸懷,另一方面也表明正式結束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議,將會成為未來一個時期大陸方面在政治層面推進兩岸關係發展的重要目標。如果兩岸能夠在這個問題上取得突破性進展,就有可能逐步構建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框架”,使兩岸關係走出“政冷經熱”困境與週期性震蕩的怪圈,改變現有的互動模式,開創出新的局面。

    兩岸“達成和平協議”的倡議在海外引起了熱烈反響。島內輿論普遍認為,這充分體現了大陸對臺政策的務實靈活及“不隨台灣內部選舉操作起舞”的戰略考慮,在當前的兩岸關係形勢下更顯示出把廣大台灣民眾與極少數“台獨”分子區別開來的善意。國際社會也對此表示歡迎。

    形成血脈相連“命運共同體”

    報告中還有一個頗有新意的提法:“十三億大陸同胞和兩千三百萬台灣同胞是血脈相連的命運共同體”。這雖然借用了島內政客常挂在嘴邊的“命運共同體”説法,但去除了其中的偏激與狹隘成份,賦予開闊的境界與全新的內涵,並緊扣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主題。

    過去的二十多年裏,兩岸經貿始終是兩岸關係中最具活力的積極因素。二○○六年兩岸間接貿易總額首次突破了1千億美元的大關,大陸已成為台灣最大的出口市場和最大貿易順差來源地,“台灣經濟的前途在大陸”不僅是島內工商界的共識,也成為台灣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兩岸經濟逐步形成互補互利、相互促進的局面,增進了兩岸同胞的共同利益並使之更加緊密地聯結在一起,對臺海地區和平穩定正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

    與此同時,兩岸人員往來和各項交流保持良好態勢。二○○六年台灣居民來大陸突破440萬人次,大陸居民赴臺也超過20萬,保持可觀的年增長率。雖然兩岸交流目前還處於嚴重的不平衡的狀態,受到民進黨當局的種種限制,往來並不便利,但兩岸民眾之間的交流與互動仍在深化,並在一些臺商聚集區出現了某種程度的社會融合。

    大陸方面本著“凡是對台灣同胞有利的事情,凡是對維護臺海和平有利的事情,凡是對促進祖國和平統一有利的事情,我們都會盡最大努力做好”的原則,推出一系列對臺優惠政策,大力推進直接“三通”,使兩岸經濟合作更深化,兩岸同胞感情更融洽。當兩岸同胞有了更多的相互理解與信任,心與心的距離越拉越近,“台獨”勢力歪曲宣傳的市場就會變得越來越小。

    兩岸本是一家人,同根同源,血濃于水,大陸與台灣是兩岸同胞的共同家園。無論從歷史淵源還是從現實利益角度看,隨著兩岸關係的深入發展,兩岸“命運共同體”的內涵都越來越充實,感情也越來越濃烈。兩岸和平發展勢頭的加強還將會給兩岸普通民眾帶來更多實惠,尤其是台灣同胞可以更充分地分享大陸經濟快速增長的“紅利”。只有當兩岸同胞的利益與感情進一步連結起來,形成牢不可破的命運共同體時,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基礎才堅如盤石,“台獨”勢力的分化伎倆也就完全沒有了市場。

相關新聞:

臺當局聽證兩岸海空直航公投 學者稱利多於弊
兩岸交流20年:手足情 同胞心(組圖)
台灣成功大學兩岸三地學生論壇將於12日登場
兩岸交流20年:“鼓浪嶼” 號上的笑顏與淚水
馬英九強調兩岸維持現狀 競選主軸是經濟和民生
馬英九:松山兩岸直航機場 一定努力達成
骨髓移植架起兩岸的愛心之橋 並漸成常態
兩岸合拍電視劇將享受大陸産電視劇同等待遇

責編:韋梁春

1/1

更多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