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7月20日 11:25 來源:
CCTV.com:7月22日-8月26日,由中央電視臺體育頻道、中國大學生體育協會、中視體育推廣有限公司傾力打造的中華傳統武術技擊賽事——《武林大會》將在中央一套節目中播出。這也是繼《我的奧林匹克》之後,CCTV-5在CCTV-1播出的第二個節目。
作為一項新增加的賽事,旨在“還原真實武林、傳承功夫精髓”、以民間傳統的“擂臺比武”形式進行的擂臺爭霸賽《武林大會》填補了當今中國電視沒有傳統武術節目和中國沒有傳統武術格鬥比賽的兩個空白。自今年3月6日開播以來,深受全國眾多專業人士及電視觀眾的好評。在最近的收視率調查中,《武林大會》在CCTV5頻道所有節目中排名第二,達到0.58%,僅次於《體壇快訊》。 “《武林大會》要跟NBA、網球、足球等直播類賽事相抗衡,而且其播放時間並不是黃金時間,卻收到很好的效果,客觀上反映了電視觀眾對於武術類節目還是有需求的。”《武林大會》製片人陳凡表示。實際上,這也是《武林大會》能走進中央電視臺一套的現實背景。
而對於“健身化、表演化和競賽化”幾十年的中國武術來説,“無拳套、無級別、無演繹”的《武林大會》是一個很大的突破。首先是無拳套,只有“拳頭”才是最原汁原味的比賽。其次是無級別,《武林大會》只規定了選手的參賽年齡是在18歲到45歲之間。無演繹就是要真打,沒有表演,所以選手很容易受傷。因此,除了在比賽規則中進行限制(如頭、眼睛、咽喉部及太陽穴等部位不能打,還給選手準備了護胸、護襠)、120急救現場待命以外,《武林大會》欄目組給每一位選手都買了保險。據悉,現代武術更多是向著觀賞性、表演化的方向發展。《武林大會》則將原汁原味的武術呈現給觀眾,但如何在真打實鬥及安全性上找到一個結合點,是節目組下一步要做的。
“《武林大會》畢竟是一項賽事,並不是搏殺。”陳凡表示,“現階段都是各拳派的比賽,我們正在考慮推出刀、劍、棍等硬兵器類的比賽,當然同樣面臨安全問題。我們也曾考慮過用一些軟兵器來代替,但現在時機還不成熟。”
在具體比賽形式上,《武林大會》也別具特色。比賽分拳派角逐,最終産生10個拳派的年度總冠軍。五週一個單元,一至四週參賽選手通過淘汰賽決出四名單周擂主,被淘汰的選手將在復活賽中,經過功力測試,同時結合短信支持率,會有三人重獲生機,和單周擂主一起晉級第五周的本拳種年度擂主爭霸賽。此外,在激烈的打鬥過程中,武術專家會在現場解説,每場淘汰賽結束後,知名武術家會走上擂臺,對前場比賽選手的招式步法進行解析。
陳凡説:“《武林大會》不是打完就完了,我們也會給觀眾講許多武術方面的知識,讓觀眾對武術門派有更多的了解。”用陳凡的話説,第一年要發現各拳種的技法和特點,第二年就可以用打練結合的形式去展示,第三年就可能出現真正傳統武術的高手。《武林大會》要改變傳統武術的命運,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
畫面精美也是本次比賽的亮點。比賽過程中,賽手身著傳統的競賽服裝,各門派的獨特禮儀和格鬥架姿及他們獨特的技擊方法讓人記憶猶新。而無論是整體過程還是賽事的小細節上都是別具一格的中國武林味,例如拉弓射箭選打擂對手代替抽籤形式;“某某vs某某”成為“某某戰某某”;年度總冠軍領獎不上領獎臺而是有其他更炫的方式等等。“中華武術素來講究一招制敵,而高手過招勝負也在一瞬間,本賽事每場三局,每局1分30秒,中場休息1分鐘。在緊致的時間內,運動員竭盡所練,全力與對手較量,而現場也有十幾臺攝像機從各個角度捕捉他們的動作、表情,保證觀眾看到的是最優質的打鬥場景。”
武術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被稱為國粹,1936年中國武術隊赴柏林奧運會參加表演,1987年在橫濱舉行了第一屆亞洲武術錦標賽,標誌武術走進亞運會。1990年武術首次被列入第十一屆“亞運會”競賽項目。1999年,國際武聯被吸收為國際奧委會的正式國際體育單項聯合成員。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武術將以“特設項目”的身份出現。隨著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到來,中華武術迎來了一個向世界展示的最好舞臺,也是讓國人更深刻得了解自己的“國術”的最佳時機。可以説,《武林大會》的産生是恰逢其時,是歷史的産物。
《武林大會》落戶CCTV-1後,將在7月22日-8月26日每週日11:08播出各拳種的總決賽(五祖拳、梅花樁拳、八極拳、形意拳),而一度倍受矚目、創歷史收視率最高點的《武林大會》八極拳的比賽將於7月23日-27日16:30-17:25。而以前的播出時間:CCTV-5每週二晚22:20首播、每週五上午11:00重播的節目不變。
中央1套和中央5套強強聯手,觀眾屆時將領略到名副其實的“武林大餐”。
責編:賈文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