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7月10日電 世界盃中國足球啟示錄之二:俱樂部篇
記者曾志堅 周之江 馬千里
任何一個運動項目的發展都應該有一個承載、推動它發展的運作主體,對於足球這樣一個集經濟、文化、體育於一體的世界第一運動更是如此,它的主體是足球俱樂部。顯然,在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入的大背景下,中國的足球俱樂部應該按市場經濟規律運作,而不是一切聽命於中國足協這個本該是民間社團的“婆婆”的指揮。
俱樂部強則足球強,應該是足球運動的一條真理。
細數一下,國外優秀、強大的足球俱樂部一般具有以下特徵。
一是擁有強大寬泛的自主經營權。看看歐洲五大聯賽,世人很少知道他們足協負責人是誰,但名足球俱樂部的主席和執行官卻聞名遐邇。這不是一個簡單的名望問題,而是誰是運作主體的問題。
二是俱樂部是經濟巨人。以足球俱樂部為代表,足球發達國家已經形成了完善的産業鏈,它集體育産業、文化産業、相關産品開發等於一身,牽動着社會神經。它影響社會,社會也對它施加影響,從而實現良性互動。
三是俱樂部是球迷的家。歐洲五大聯賽名俱樂部的一個共同特點是愛護球迷、扶持球迷,讓球迷為它們奉獻,也從它們那裏獲益,實現共贏,甚至生死與共。在英格蘭、意大利、法國,有的家庭世代是一個俱樂部的忠實球迷。這些是以俱樂部尊重球迷,時刻不忘以球迷為上帝,提供人性化服務為前提的。
遺憾的是,這些在中國是恰恰相反的。
中國足球俱樂部受到的外來干擾主要表現在組建權、經營權、用人權等方面。
至於對待球迷方面,國內一些俱樂部常常抱怨中國球迷素質低下,卻在票務經營、觀賽條件、誠信比賽等方面無所作為,甚至反作為,包括以經濟上“吃球迷”而自肥等。不能吸引水土豐沃、生命力旺盛的球迷為根,中國足球、足球俱樂部、球隊和球員何以發展?
在發展中國足球俱樂部的道路上,我們應該不分國企、民企、外企,誰愛足球、願意投入足球,我們就應該打破地域與行業等的壁壘,引導它、幫助它進入足球領域,允許自由收購和戰略投資,讓它在與足球共同成長中利益共享。
以人之長,補己不足。唯有懷以寬廣的心胸和戰略的眼光,讓足球真正走自己的路,中國足球才可能走得好一些、遠一些。(完)
責編:賈文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