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報消息:世界盃已進入收官階段,細細盤點下來,德國世界盃簡直成了一屆“魔咒世界盃”。世界足球先生難捧杯、英格蘭逢瑞不勝、德國逢意不勝……諸多“魔咒”在這次世界盃上一一“顯靈”。那麼多場比賽看下來,連豪強角逐都變了味道,大大小小的“魔咒”反倒成了人們茶余飯後的談資。
比賽還沒開始,媒體就先開始喋喋不休。這邊對著小羅吹風,“小羅,你這回很危險呀,以前的世界足球先生都沒有好下場的”,那邊又向克林斯曼叫喚,“意大利可是德意志的剋星,這次德國隊懸了”。其實,如此強調“魔咒”,和古人“事必先卜之”有什麼區別?球員在比賽中除了比拼技術、體力,也是一種心理較量。帶著一句“不宜出門”上場比賽,好似負重越野,總感覺低人一等。一旦場面上對己方不利,那問題就更大了。
“魔咒”到底是什麼?真的有那麼神秘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形形色色的“魔咒”,説到底,不是神秘的力量在起作用,而是足球本身的規律使然。很多“魔咒”其實是有規律可循的。德國屢屢敗給意大利,很大的因素是球風相剋。英格蘭隊點球不勝,則是英格蘭球員射點球的心理承受力比較差。
按照世界盃前被炒得沸沸颺颺的“3964奪冠公式”,這次世界盃奪冠的應該是巴西隊,可惜現在巴西人都已經度假去了。可見“魔咒”也並非全能應驗。足球是一項普通的體育運動,很多“魔咒”只不過是好事者閒來無事的文字遊戲,為比賽增加一點噱頭而已。
世界盃決賽馬上就要上演,對球迷而言,最重要的還是欣賞比賽,為自己心儀的球隊加油助威。至於“魔咒”嘛,聽過就算了。
責編:王樹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