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體育日報消息(記者 潘麗娟):美國人看世界盃,始終帶著一絲隔岸觀火的意味。加州聖荷塞水星報的專欄作家蒂姆 川上就半真半假地比較了一番世界盃和奧運會的高下——
研究了幾屆世界盃之後,我問自己為什麼對這項足球世界的最高水平賽事充滿敬意?而得出的結論是:世界盃不是奧運會!
是的,我喜歡世界盃,因為它比那另一項全球性體育賽事更令人單純地愉快。當然,我明白世界盃和奧運會一樣,都存在不完整性、欺騙、失望和怪事,都會有韋恩 魯尼和托雅 哈丁(賽前襲擊對手的美國花樣滑冰名將)這樣的“怪人”,不過更看好世界盃的理由依然不少。
● 世界盃沒有火炬傳遞儀式,沒有冗長拖遝的開閉幕式。
● 奧運會,看電視轉播時最讓你抓狂的是當你守到午夜,盼來的卻是早已結束的比賽重播,而你想看的項目此刻如火如荼,你卻根本不知道進程如何!世界盃就永遠無法錄像轉播,那是一場比賽,不是一齣電視節目。
● 就其本質而言,世界盃圍繞的是運動員及比賽本身,而奧運會最關注的則是對奧林匹克精神的讚頌,對國際奧委會的宣傳以及明星中的明星——奧委會頭頭腦腦們。比如過去三屆在美國舉辦的奧運會,它們捧紅的最大名人是誰?1984年洛杉磯的彼得 尤伯羅斯(後成為美國職業棒球聯盟負責人,併為加州政府工作)、1996年亞特蘭大的比利 佩恩(現在掌管高爾夫大師賽)、2002年鹽湖城冬奧會的密特 羅姆內(現任馬薩諸塞州州長,有望成為2008年總統候選人)……
更高,更快,更強,有時候也會更功利。
● 世界盃是不同文化的一場精彩碰撞。你可以欣賞到巴西的桑巴風格、英格蘭的拘謹、法蘭西人神經質般的高低起伏,以及美利堅的強權風格在這種終極對抗中衰竭。
至於奧運會,則是一場精彩的商業大戰,廣告宣傳和銷售推廣的巔峰對抗。
● 世界盃有“上帝之手”,奧運會有“鹽湖城賄選案之黑手”。
● 世界盃由國際足聯官方舉辦,儘管有些傲慢自大但不會把自己當作國際政治家般指手畫腳。國際奧委會官員們則喜歡把自己當作世界和平的締造者,比如1936年後的柏林,又比如1984年後的薩拉熱窩和1996年期間的亞特蘭大,他們相信是自己創造了和平。
● 世界盃的比賽能在經過88分鐘令人抓狂的沉悶後,仍然製造出一個足以抵償所有付出的精彩瞬間。而奧運會雖然製造了無數個迷人的時刻,但是立刻會被下一個美妙時刻所掩蓋。
● 世界盃有巴西隊,有熱情迷人的巴西球迷;世界盃有墨西哥隊,有創造發明人浪的墨西哥球迷。
● 每天都有數十億萬的人踢足球,但沒有人會每天都去劃皮划艇或者劃雪橇。
● 世界盃的榮譽感高於一切——比如,大衛 貝克漢姆在四分之一決賽負於葡萄牙隊後馬上辭去了英格蘭隊長。奧運會就無法出現榮譽高於一切的場景——比如,伯德 米勒(美國高山滑雪名將)在都靈冬奧會的慘敗之後,全部舉動只有折斷數只滑雪板泄恨。
● 奧運會可以滿足任何一個標準的非體育迷:激蕩人心的成功,傷感脆弱的失敗,就像一齣出電視劇;而且就算一個寵兒失敗了,馬上還會有10項同樣被看好的項目跟上來。世界盃只有真正的體育迷才懂欣賞和熱愛(或許除了在美國):長時間的等待,一瞬間的猜測、激情、苦惱,還有眼前突然的一幕便成為歷史。
責編:宋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