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報消息:無法忘記韓日世界盃,裁判過多的失誤使整個杯賽讓人感覺像個陰謀。時隔四年,國際足聯雖然為裁判費盡心思,但就已結束的58場比賽來看,裁判問題依然是困擾世界盃的一大頑疾。幾乎每場比賽裁判都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偏差,即便是經驗豐富的歐洲名哨,也讓人失望。
千挑萬選仍未如意
為了使世界盃賽執法更加公正,國際足聯選拔裁判還是依照以往的嚴格程序。通常是各大洲足協根據選出本洲排位較高的裁判,向國際足聯遞交申請得到批准後,才開始國際足聯的第二輪測試。
此次,國際足聯對裁判選拔的第二輪測試十分重視,無論是篩選程序還是任用制度,都進行了新的嘗試。為了解決前幾屆世界盃主裁判與助理裁判員配合不夠默契的問題,本屆世界盃採用了主裁判與助理裁判員以小組為單位的整體選拔與任用。在測試中,一個裁判小組只要有一名成員不合格,整個小組將失去執法機會。
為了方便主裁判與助理裁判員之間的交流,本屆世界盃還首次使用了無線對話裝置。主裁判、助理裁判員和第四官員在執法時都配耳機和麥克風,用於相互間的交流。
國際足聯還採用了更為科學的裁判體能測試方法,從以前單純的跑圈改為更貼近實戰的測試方式:200米變速跑連帶50米慢走和40米衝刺,以模擬裁判在執法時的體能使用。
裁判“配對”未治痼疾
可是,從德國世界盃的情況看,國際足聯的改革並不理想。測試只能檢驗受測者是否具備執法的身體條件,相互間的溝通能力,並不能據此判斷裁判對規則的理解、處理場上複雜情況的能力。
問題出在裁判的推薦上。各大洲的裁判排位都是由各自的裁判協會打分決定的,這樣的排位本身就存在水分。無論是派系鬥爭還是官僚作風,都會影響裁判協會的評價。
將主裁判與助理裁判員“配對”的做法,可説是一次失敗的嘗試。此舉雖促進了配合,但助理裁判和主裁水平的差異,導致助理裁判員失誤頻頻。尤其是越位的判斷,很多助理裁判員技術水平偏低。“配對”使一些優秀的助理裁判員因組合中主裁判水平較低,失去了執法更多的比賽機會;而有些高水平的主裁判,卻缺乏可以依賴的助理裁判員。這樣的落差也是助理裁判員表現差勁的主要原因。
無線電通話系統對裁判執法會有幫助,但很多裁判對此很不習慣,從而降低系統的效用。有些比賽甚至出現了主裁判跑向助理裁判員詢問事發經過的情景。
業餘裁判難當大任
事實證明,沒有徹底的改革,裁判問題就不會得到徹底的解決,只治標就不能治本。裁判問題似是選拔制度不規範,實則不然。如今有最發達的職業足球運動,卻沒有職業的裁判聯盟,這才是癥結所在。裁判的職業化,很多年前就有人提及,但因害怕職業化後可能出現的種種問題,至今被國際足聯束之高閣。
當代足球的攻防轉換速度加快、對抗日趨激烈,業餘裁判已經很難在球場上掌控局面。加上一些有經驗的裁判“年事已高”,新人培養又缺乏完善的體系,已經出現青黃不接。德國“金哨”默克表現差強人意;俄羅斯裁判伊萬諾夫看不清球場上的形勢;英格蘭裁判波爾老眼昏花,居然記不清一位球員到底獲得幾張黃牌等等,都與其年齡偏大有關。“少壯派”有誰?只有亞洲的馬丁和墨西哥的羅德里格斯。試問四年之後,誰可堪大任?
裁判改革,刻不容緩!建立職業裁判制度,完善裁判培養體系,樹起嚴謹監督機構,才是當今足球最需要的裁判改革。
責編:鞠培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