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球天地:再現傳奇
——溫布爾頓草地網球博物館遊記
Wimbledon Lawn Tennis Museum
“博物館是一個展示靜止物體的地方,而我們所做的就是讓這些物體活過來。”溫布爾頓草地網球博物館館長古德法雷(Honor Godfrey)如是説。親臨溫網博物館,那些歷史、傳奇和人物,果然可以活生生地再現,所有關於網球的故事以及花絮都展現在面前,觸手可及。
我的愉快旅程從13世紀開始。鮮亮的教堂玻璃拼貼組成了一個手握球拍的人像,網球運動的前身——古式網球、羽毛球、手球逐一上場,這是一個逝去年代的華麗演示。隨後,作為貴族們午後花園茶會的一項休閒運動,草地網球風靡開來,各種以網球為主題的生活用品相繼出現:繪著球拍圖案的茶杯、以球拍為柄的糖夾子、畫著網球的首飾盒……
繼續向前,我來到了1877年,第一屆溫布爾頓網球錦標賽開始。當時只有男子單打比賽,畢業于哈羅德男校的37歲的斯賓塞 高爾(Spencer Core)成為第一個捧起溫網獎盃的人。儘管如此,他仍舊對網球不屑一顧,“我更喜歡板球,網球有點無聊,我覺得它走不遠的。”
溫網原址Worple路上的男子更衣室也被原樣照搬過來。勾畫精細的瓷器水盆和觀看外面賽場的廣闊視野讓人依然能夠感受到當時的貴族氣息,可以轉動的滾軸記錄了1922年全英俱樂部搬遷到現在所在的教堂路的草圖和現場照片,1939年二戰爆發後全英俱樂部被徵用為後勤站,那些原本作為賽場的草地被開墾種上了糧食。當然,除了賽場的變遷還有一代代球員。那是些很多人都不熟悉的名字,正是他們一次次的嘗試,讓網球運動逐漸發展到今日。比如19世紀80年代稱雄溫網的倫肖雙胞胎兄弟,是他們第一次嘗試了上手發球,還有20世紀20年代的法國明星球員蘇珊妮 朗格倫,她是第一個穿上過膝長裙打球的女球員。
博物館吸引人的不單單是它豐富的歷史資料,還有數不盡的互動項目。各種各樣的觸摸屏讓大量的錄像和數據觸手可得。只要輕輕一點,歷屆冠軍的球賽、球場草地維護的知識、溫網專用球的生産步驟,就能呈現在眼前。最有趣的一個互動項目是關於介紹球賽規則的大轉盤,只要將轉盤上的箭頭對準關於賽事規則的問題,就可以看見相應的答案,那種感覺就好像自己是溫網的主裁。其中的一個問題是,假設一個球,邊裁沒有喊出界,但是一個“熱心”的觀眾卻大聲喊了出界,致使一個球員以為出界沒有接球而丟分,作為裁判的你,應該怎麼判罰?而小朋友大概都會喜歡快速反應的遊戲,比如嘗試在30秒內點擊盡可能多的亮起來的網球,感覺就像接羅迪克的炮彈發球一樣。我站在大板子前面手舞足蹈,好不容易才在30秒內“接”到了26個發球。
博物館另兩個重頭戲是播放網球科學的200 環繞影院和麥肯羅幻象。可惜的是,我去的這天影院剛好沒有開,但是影院旁邊的溫網漫畫館卻讓失望的我開懷大笑。溫網的雨、充滿個性的球員、還有各種各樣的傳統都成為了漫畫家們絕佳的素材,一幅幅妙趣橫生的畫稿充分體現著英國式的幽默。我最為喜歡的一幅漫畫,描畫著這樣一幅場景——一朵下著雨的烏雲,旁邊寫著:我正在為溫網熱身呢。麥肯羅幻象利用一種古老的“彼博的幻象”技術(Pepper's Ghost)結合全新的投影和攝影技術,將約翰 麥肯羅從美國請到了博物館的老球員更衣室裏永久安家。麥肯羅充滿激情地回顧了自己在溫網的年代還有他風格各異的對手——和他一樣充滿個性的康納斯、穩重的博格、為草地而生的貝克爾,離開之前,還不忘大聲喊出他那句經典臺詞:“那個球是壓在線上的!”
還有什麼能比溫網更傳統的呢?全英俱樂部一直為他們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傳統而感到驕傲,這其中就有球員只能穿白衣的規定。小威曾説,“白色是無聊的,但溫網除外。在這裡,白色是經典的。”這句話被放在一張大幅的小威的藝術照旁邊,我猜這大概是想告訴大家,看,連最時尚的人都喜歡我們統一白色的規定。這裡還專門陳列了溫網服裝:從早期的重達8斤多的層層疊疊的複雜女裝,到後來的男士長褲、女士長裙,再到現在的納達爾的海盜褲、莎拉波娃美麗清涼的裙子和費德勒去年所穿的真金鞋。金鞋旁邊還不忘引用費德勒的名言,“我本想把那些金子刮下來帶回去存到瑞士銀行裏。”不過,現在看來,這些金子有了更好的歸宿。
一個拱形通道讓人們領略到當今球星的風采;三個屏幕滾動播放著其他三大滿貫的片斷剪輯:喧囂熱鬧的美網、熱情四射的澳網和紅土飛揚滑步優雅的法網;另一邊的小屏幕則是球員們在賽場下的廣告、公益活動及生活錄像。我很高興能在澳網錄像裏看到鄭潔/晏紫的奪冠畫面,而在拱形通道上形形色色的球員照片裏,我發現了正在專注擊球的彭帥的身影。
通道盡頭是整個博物館之行的最後一站,這裡燈光柔和,映襯出溫網獎盃的輪廓。這裡的獎盃都是極其精緻的仿製品,就連上面歷屆冠軍的名字也都雕刻得十分清晰。雕刻家每年都專門從歐洲大陸飛來,在比賽結束後的半小時內將冠軍的名字刻在大獎盃和複製獎盃上。看著眼前代表著肯定和榮耀的獎盃,聽著激動人心的音樂,配合著冠軍們回顧決賽的錄音,我能體會到那一雙雙冠軍的手捧起獎盃時的心情。就像館長古德法雷所説:“在這裡,任何年齡的人都可以找到他們的英雄。”
英國是近代網球的起源地,溫網是最古老的大滿貫,溫布爾頓草地網球博物館之行加深了我對網球技術和網球賽事的認識,也讓我對網球的歷史和因網球所衍生的文化多了一重理解。走出博物館,眼前的溫網正是一幅熱火朝天的準備景象,草地已經鋪好,每天都有專人整理維護,中央球場的維修也在加緊進行,6月底,好戲將在這裡再次上演。溫網還在繼續書寫她的故事,而溫網博物館則最真實地記錄了故事裏的每一行、每一段。
破譯5大密碼
初夏時節,人們總是會習慣性地煩躁不安,今年,因為世界盃的鋪天蓋地,心裏更如流火般浮躁,但幸好我們還有另一片綠茵--溫布爾頓,只要沉浸在這片綠茵裏,便恍若身處世外桃源。全英俱樂部不應當被神話,一百多年來它得到的讚美實在太多。可是,我們仍然忍不住對它再一次頂禮膜拜,再一次為它梳理屬於它的點點滴滴。
高貴
每一事物的發展都離不開時代與社會的大背景,溫布爾頓也不例外。從最初的獨樂樂,到後來的眾樂樂,網球這項貴族運動今日已經擁有了廣泛的群眾基礎。比如來自紐約平民區的威廉姆斯姐妹一樣可以在全英俱樂部的中央球場上受到公主般的禮遇。不過溫布爾頓的招牌氣質--貴族風範是不能扔下的,否則,溫布爾頓這個字眼就失卻了意義。
溫網誕生於大不列顛,自然與皇室結下了不解之緣。著名的皇家包廂開啟于1907年,為當時還是威爾士王子的喬治五世而設。當天,威爾士王子也接受邀請成為俱樂部主席,直到他在1910年登上王位。喬治五世和瑪麗皇后仍然是俱樂部的長期贊助人,並常年在溫網期間親臨觀戰。從此之後,皇室成員的光臨便成為一個慣例。後來的愛德華八世、喬治六世,直至伊麗莎白二世都延續了這一光榮傳統。
自1929年喬治親王成為俱樂部主席後,肯特公爵家族便成為全英俱樂部最尊貴的姓氏。1942年喬治親王去世後,遺孀肯特公爵夫人接替了他的職位直至1969年去世。如今的肯特公爵夫婦繼承了父母的職責,每年都前來督戰,併為勝利者頒獎。其他的皇室成員也會時不時出現在包廂內,為溫網的尊貴血統增添“人證”。
在街邊大排檔可以吃相隨意、大聲喧嘩,在高級西餐廳恐怕就得穿著得體、舉止文雅了。溫布爾頓就是這樣,身處其中,基本的規矩還是要守,不能枉費前人辛苦營造的這一氛圍。不過也別就此以為會束手束腳,其實除了開賽前選手必須向皇家包廂鞠躬致敬,以及穿著規定的服裝與適合草地比賽的球鞋等富有全英俱樂部特色的禮儀外,其餘的與網球運動起源的高雅“出身”相聯絡,比如在場上的舉止、言談等都必須儘量優雅。這些並非什麼過分的要求。
不知是為了迎合貴族的品味,還是與綠色最相稱的只有最單純的色彩,白色服裝成為溫網唯一的標準,最多只能有10%左右的差色。這恰恰與法網的滾滾紅塵和球員爭奇鬥艷的粧扮形成巨大反差,一個月內,觀眾的審美正好能經歷兩個極端,各有所長,一個濃烈、一個清雅,這才叫滿足。而對愛出位的球員而言,這個時候倒可以考驗一下自己及服裝贊助商的品位和創意,有挑戰才夠刺激,看看以前大威和佈雷克等人奪人眼球的賽服就有數了。(計晨平)
情調:
人是精神的動物,即使物質很豐富,仍會感覺空虛,所以玩些情調在所難免。難怪全英俱樂部會成為全世界網球迷的精神家園和朝聖之地。
叫嚷了好多年,中央球場的活動屋頂看來是板上釘釘的了,但只要你有淋雨情結,溫布爾頓仍是個最佳去處。只有在這裡,你才可以雨中發呆,毫無愧疚地無所事事,還能美其名曰“充分感受溫網的氣氛”。如果這時候還有一碗澆上鮮奶油的草莓,就更應景了。換句話説,如果你身處溫布爾頓,卻沒有遇到過下雨,也沒享用過奶油草莓或草莓冰淇淋,豈不是和沒來一個滋味!
這就是情調的力量。一樣看世界盃、一個人悶在家裏看、與一幫朋友喝著啤酒邊看邊發泄情緒,是截然不同的。同樣,坐在家裏看溫網的直播可能更清晰,但在現場即使只能坐在草丘上看大屏幕,卻更享受呢。
想象中,已然隨著地鐵的人流達到Southfield車站,來自四面八方的球迷匯成長河,井然有序地排隊購票。除非通宵達旦,否則極少可能求得一張中央球場的票,但是只要能夠進入聖殿就已經足夠。聞著青草的芬芳,抬頭仰望藍得發亮的晴空,心裏卻盼著快點飛來幾片烏雲,好讓雨中傘花的獨特魅力重現眼前。
加裝活動屋頂的決定其實更多的是為了迎合電視轉播的需要,以及減少對球員時間的浪費。但對於現場觀戰的球迷來説,這也是他們的一項樂趣,他們為此早已做好準備。就如同為了排在售票處的前500名而得到中央球場的球票,球迷們甘願提前一晚搭帳篷露營。這樣的野營,應該更有情趣和意義吧。無論是露宿者聚集在一起數星星,還是球迷們蜂擁在亨曼山上曬太陽,此時的全英俱樂部更像一個理想的網球狂歡之地:開放、自然、輕鬆,但有禮有序。
所以別再把“小資”的帽子往溫布爾頓的頭上套。這裡不需要矯情,只需要真心的熱愛和盡情的享受。(辛吉)
經典
充滿英倫貴族風情的溫網今年進入了第129個年頭,在這片綠草地上,涌現過許多打法、性格和氣質各異的英雄,同時也留下了一場場盪氣迴腸的偉大對決和一個個回味永恒的瞬間。高貴冷峻的博格、脾氣暴躁的麥肯羅、優雅內斂的桑普拉斯、進攻兇狠的金夫人、永不放棄的納芙拉蒂洛娃、堅毅不屈的格拉伕,他們創造的精彩恰似恒星,為溫網的星空帶來耀眼的光彩。
溫網早期幾乎被兩對英國兄弟壟斷,倫肖兄弟和多赫迪兄弟先後統治了10年。相比之下,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女子網壇則是繽紛異常,作風大膽的網球女神蘇珊妮 朗格倫用美不勝收的球技和性感時尚的服裝引來了無數讚嘆的目光。如果説朗格倫是球場的芭蕾舞者,那麼她的接班人威爾斯 穆迪則完全相反,喜怒不形於色的她得到“撲克牌小姐”的稱號。
60年代,澳大利亞人羅德 拉維爾開創了自己的時代,除了4次問鼎溫網男單,更在1962和1969年包攬全部四大滿貫。這個紅頭髮的小個子成為澳洲歷史上最偉大的男球員。而澳洲歷史上最偉大的女球員瑪格麗特 考特和擁有20座溫網獎盤的金夫人則統治著60年代,兩人在1970年女單決賽中的對決則堪稱經典。
70年代之後,溫網掀開了最為壯麗的詩篇,而那些塵封已久的記錄也不斷被打破,博格的五連冠、貝克爾成為最年輕的冠軍、納芙拉蒂洛娃的六連冠、伊萬尼塞維奇以外卡身份奪冠。
進入80年代,麥肯羅、康納斯和博格則成了當之無愧的主角。也許麥肯羅的3次溫網男單冠軍難以媲美博格,但他的個性和作風卻令人難忘,超凡的個人魅力、勿庸置疑的天賦、捉摸不定的壞脾氣是這個美國人的標誌。康納斯有著西部牛仔般的作風,他的擊球就像子彈一樣飛向球場每個角落,而且他隨時準備好衝到任何地方接球。此時的女子網壇同樣精彩,寶刀未老的金夫人繼續馳騁,埃弗特和納芙拉蒂洛娃大放異彩。1974年,已經訂婚的埃弗特和康納斯分獲男女單打冠軍,這段網球姻緣也傳為佳話。1973年的夏天,納芙拉蒂諾娃第一次踏上綠色的草地,而30年後當女金剛拿到混雙冠軍時,她已經擁有了20個溫網冠軍,其中9支單打冠軍獎盃盤,這簡直是一個空前絕後的神話。
90年代溫網成了桑普拉斯的後花園,7座溫網獎盃共14次大滿貫冠軍頭銜超過任何男單選手。在球場上,桑天王很少流露感情,但他的內心卻有著一股熾熱燃燒的火焰。尤其是1999年狀態低迷的情況下,溫網決賽取勝阿加西更是將自己的故事進一步神話。德國女皇格拉伕也奪取了7座溫網女單獎盤,將自己的名字鐫刻在了90年代。
進入新世紀,費德勒的溫網傳奇仍在繼續,而女子網壇,百花爭艷的局面也在繼續……(邵琳)
傳統
幽靜的天然環境、平整的綠草地、木質的記分牌和看臺、白色的網球服、鮮嫩的草莓,溫布爾頓網球公開賽處處顯示著自己獨到的品味。沒錯,與澳網、法網和美網相比,溫布爾頓最撩人也最有特色的地方就是它的“傳統”。
雖然是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四大滿貫之一,但溫網並沒有像其他滿貫一樣,用國家來命名,溫布爾頓只是倫敦的小鎮,如同我們所説的衛星城。但是在這裡,權力的至高無上卻體現得淋漓盡致,尤其是中央球場,皇家包廂始終在最顯赫的位置,英國女王、戴安娜王妃、肯特公爵夫人都親臨觀看過比賽,而每每這樣的時刻,球員面對包廂鞠躬、屈膝行禮總必不可少。相比之下,另外三大滿貫的中心球場只有貴賓包廂,球員在禮節上也不用如此莊重。
綠色和白色是溫網百年來不可或缺的的色彩,油綠的草皮、蒼翠的古藤、漆成綠色的看臺,視線所及之處透著穩重、卻也難掩朝氣。白色的網球服是另一道風景,無論你怎麼變換服裝的款式與布料,白色永遠不能避及,而個性的張揚在這裡也得有所收斂,因為相比之下,溫網更看重網球的傳統美。
當其他三大滿貫相繼實現男女同工同酬時,男女球員同工不同酬也成為溫網最大的詬病。溫網組委會也意識到了此問題,並且在獎金平配上適當地作出了改變,但男女球員的差別仍然很明顯。雖然莎拉波娃、費德勒這樣的大腕對此心存非議,但古老的溫網散發的魅力仍讓他們難以抗拒。
此外,與其他三大公開賽按照世界排名排定賽事種子相比,溫網有著自己的一套規矩,參考過去一年的草地賽事成績加上今年溫網之前草地賽事成績,再參照ATP與WTA最新一期積分,溫網才能排定種子的座次。計算方式非常複雜,但英國人對此樂此不疲,在他們看來,這才能真正反映球員在溫網草地上的真正實力。於是,我們常常看到,世界排名靠前的選手到了溫網之後,種子排位卻落到了後面。
當另三大滿貫紛紛扛起改革大旗的時候,溫網仍然執著地走著自己的路,是堅守,也是魅力。(王繼宏)
包容
與澳網、法網和美網相比,溫網的確在很多方面固守著傳統,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頑固不化。
為了迎合觀眾,擴大溫網在世界的影響,英國人這些年作了很多嘗試,從最早將傳統的白色網球更換為黃色,到如今更換球童、裁判的服裝,溫網的變革有目共睹。
1992年,英國人曾經大規模地對球場進行改建,除了保留英式庭園的風格,球場很多地方都吸收了新的科技元素,包括啟用新的設備,在中心球場使用新的座椅,用電子記分牌替代木質記分牌等等。溫布爾頓的徽標也逐漸從過去兩隻交叉的球拍的古典圖案改成了一個簡單的W字樣。
溫網總是備受陰雨青睞,選手們也飽受雨水之苦,明智的球迷看球時總是習慣性地帶上一把雨傘,遮陽也好、避雨也罷,100多年來,這種情景基本沒有改變過,大雨突襲的時候,看臺上雨傘撐起的小世界總是格外充滿情調。然而這樣的氣象已處在彌留之際,因為2003年,全英俱樂部通過提案,溫網的中心球場將像澳網羅德 拉維爾球場一樣,增設可開闔頂棚,這也就意味著以後我們很難在中心球場看到工作人員拉雨布表演以及觀眾打著傘靜候比賽的經典場景了,但球員卻可以在既定時間裏,不受干擾地完成比賽。
服裝的變化最能顯示全英俱樂部改革的決心,從今年的溫網開始,包括賽事主裁判、邊裁和球童的服裝顏色來了個大轉變,海軍色和乳色將成為主色調。雖然球員在服裝的顏色上無法做手腳,但是他們可以在款式上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
在溫布爾頓,裸奔堪稱經典,溫網固然崇尚莊重,可是面對裸奔者,全英俱樂部也無可奈何,他們唯一能做的就是乾淨利落地用毯子將裸奔者包起,然後迅速地押出場地。記住這兩個人,梅麗莎 約翰和馬克 羅伯茨。1996年,23歲的梅麗莎 約翰遜成了在溫布爾頓中心球場裸奔的第一人,而馬克 羅伯茨更是憑藉魚躍式翻網和跳躍跨網讓世界再次認識了自己。正如《太陽報》所言,裸奔是這個時代最妙的主意,而這也為溫網增添了更多的色彩。
責編: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