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報消息: 世界上還不曾見第二項運動有如此大的影響力,不同膚色、不同種族、不同國家和地區、不同階層、不同信仰的大眾,為了一場比賽坐在同一個球場裏或聚焦在同一個電視畫面上。但這一切,與中國足球無關。
世界盃足球賽的每場電視觀眾人數近年來一直維持在4億以上,而決賽的電視觀眾人數一直在10億以上。來自國際足聯的統計數字顯示,共有207個國家和地區的320億人次收看了德國世界盃的電視轉播。毫不誇張地説,世界盃是萬眾矚目的焦點。
雖然中國隊沒能進入德國世界盃的決賽圈,但是中國球迷觀看世界盃比賽的熱情卻絲毫不減。在北京時間21時進行的世界盃小組賽英格蘭隊對巴拉圭隊的比賽,來自中國的收視人數達到6290萬人,超過了比賽雙方當地的人口總數。
足球被稱為世界第一運動,其比賽的影響力是不容忽視的,在某些時候甚至已經超越了體育比賽的範疇。事實上,“人生能有幾回搏”的精神曾經激勵了中國幾代人,現在一項體育運動雖然已不會有太大的衝擊力,但是對大眾、對社會産生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卻客觀存在,那些身穿國外球星球衣並以此為榮的孩子,已經給我們提出了不容忽視的重大課題。
中國健兒在近幾屆奧運會上不斷創造佳績,不少項目的崛起甚至出乎我們自己的意料,在世界範圍內展示了中國全面發展的成果。與中國體育的蓬勃發展相比,中國足球的落後與之形成了巨大反差。當世界盃比賽吸引了國人眾多關注目光的時候,中國足球面對的卻是自己不佳的形象和冷冷清清的看臺。在歷史性地進入韓日世界盃的決賽圈之後,中國隊收穫了3場比賽未勝1場、未得1分、未進1球的糟糕戰績,在德國世界盃預選賽中更是小組賽就被淘汰出局。這種狀況明顯落後於中國體育的整體發展。
當世界盃在德國如火如荼進行的時候,中國足球卻只能扮演“旁觀者”的角色。我們能在世界盃的商品中發現“MADEINCHINA”,我們能在球場上偶爾見到中國球童,也有曾經在中國執教或踢球的教練、球員出現在世界盃的看臺上、賽場上,我們也能看到不遠萬里來到德國的中國記者和中國觀眾,但是在世界盃這樣一個偌大的舞臺上,僅有這些中國元素就夠了嗎?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國球乒乓球在中美建交的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因而有“小球推動大球”的美名,創造了體育外交的佳話。現在,中國製造的産品行銷世界各地,“MADEIN CHINA”正在被世界所認同,而2008年奧運會落戶北京也使中國獲得了向世界展示自我的極佳機會。
中國足球呢?作為足球起源地,作為擁有世界上最多人口的大國,中國足球早就該重新審視自我,早就該拿出自己的“MADEINCHINA”。
發展中國足球,讓世界盃擁有更多的中國元素,是中國足球的需要,是中國的需要,同時也是世界的需要。
責編:張青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