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我拿什麼作品奉獻給黨——“一顆永動的中國心”--記愛黨報國的中國航空發動機之父吳大觀

 

CCTV.com  2009年06月30日 15:04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人民網  

  一場5個小時零40分鐘的採訪座談會暨策劃會,對我來説卻一點也不漫長,就像兒時聆聽英雄們的故事一樣,時間轉瞬即逝。在場的每個人都無數次閃爍淚光,連40多歲的男子也不例外。這八天來的感動無處不在,主人公的一件60年代滌卡中山裝,伴隨他出席了無數次的隆重場合,被稱為了“常委”。物質上的節儉,精神上的富有,一生只為一件事的努力,真實的展現在我們面前。這是對我的人生觀,價值觀的一次洗禮,更是給了我一次重新審視它們、重新定位它們的機會。

  故事的主角叫做吳大觀,迥異於任何一個戰爭年代的英雄,吳大觀的故事儘管沒有氣吞山河,但卻絲毫不失精彩。這位畢生致力於為中國研製航空發動機的老人,如今已然走完他的人生歷程,斯人已逝,我們方才感悟吳大觀用一生書寫的生命真諦。

  八天的採訪似乎並不足以講述吳老一生用平凡書寫的精彩。即便是在這個物質生活已經變得極大豐富的年代裏,在吳老的家裏,我還是找到了似乎屬於我的童年記憶——在廚房的櫃子上,舊式的大鐵碗似乎讓我感受到恍若隔世,潸然淚下。原來,儘管過去的幾十年中,吳大觀搬了四次家,但家中陳設卻從未有所更替,那些舊式的大鐵碗,還是從瀋陽帶來的,一如大多數中國最早一代“科研人”,吳大觀保持著最為節儉樸素的生活習慣。

  在他的家中,寫滿滄桑的不僅是能喚起我兒時記憶的“大鐵碗”,一套1960年代的滌卡布料的中山裝,已然成為了吳老一生中出席所有重要場合的“正裝”,被戲稱為了“常委”。對於吳大觀而言,一切有關物質的享受,似乎遠不如信仰與奉獻那般重要。

  吳大觀有如《潛伏》中的余則成,接受的是國民黨的高等教育,但在抉擇人生的那一刻,吳大觀拒絕了高官厚祿與榮華富貴,選擇了為信仰而享受清貧、甘於平靜。吳老相信,中國共産黨能夠拯救這個幾經磨難的國度,而他,願意為這個中國的振興,而奉獻一顆永動的中國心。

  始終,是這樣的信念在支持著他。在我國航空發動機的搖籃——410廠,吳大觀始終是無法淡忘的一段歷史、一個符號。在這個代號為“黎明”的軍工廠裏,誕生了在我國航空史上第一代渦輪風扇發動機——渦扇6,這種發動機推力大、省油,對於提高戰鬥機的飛行戰鬥性能,擁有里程碑式的意義與作用。

  吳大觀的命運正是在此刻,與渦扇6緊緊地捆在了一起。時間回到1974年,那一年的5月,渦扇6發動機從設在四川江油的624廠轉回至410長,那時,雖然渦扇6已經研製出了整機和零部件,但是,大量的技術問題卻未能解決,身擔技術攻關重擔的吳大觀看在眼裏,急在心中。

  然而,624廠的主要職責是負責生産,技術攻關的重擔自然落到了吳大觀的身上,在那段歲月,與工程技術人員日夜吃住在生産現場、車間,已經成為了吳大觀生活的常態,至今,當時與吳大觀共同攻堅克難的人們還記得吳大觀感人肺腑的話語:“看不到我國自行研製的發動機,我死不瞑目。”

  吳大觀的精神感動了所有在場工作人員,也激發了他們攻堅克難的精神與靈感針對渦扇6發動機的喘振等一些重大技術難題,吳大觀帶領技術人員查閱了大量國外資料,進行了反復實驗,採用相關技術,徹底攻克了在渦扇6發動機上的三大關鍵難題。他深入實際,調查研究,多次進行故障試驗,最終解決了這些久攻不克的難題,實現了發動機在高轉速下長時間穩定運轉。在吳大觀的領導下,工廠先後攻克了一百多項技術關鍵和技術難題。渦扇6發動機按照規範連續三次成功地通過了地面持久試車,性能指標達到或超過了設計要求。

  如今,吳大觀履行了自己的平凡的“誓言”,一名共産黨人的堅韌、隱忍,在吳老的一生中,表現得淋漓盡致。如果説戰爭年代的共産黨人是“打不垮”的。那麼,吳大觀已然用自己的生命演繹著和平年代面對挫折“壓不垮”的共産黨員的時代特質。

  一如大多數老知識分子一樣,吳大觀經歷了文革年代的人生起伏。在那個年代裏,身為技術專家的吳大觀自然不難逃脫那個年代所共有的壓力與煎熬。但這一切並未改變這個毅然選擇了共産主義道路的知識分子的信仰,他堅信,那些壞人不代表黨,他們也不是黨,他更堅信,拯救了中國這個多災多難的國家的共産黨,絕不是眼前的樣子,他始終堅持著自己的信仰。

  正是依靠這樣的信念,吳大觀“度盡劫波”,在重新工作的第一天,他工工整整地在工作筆記本上寫下,“我拿什麼作品奉獻給黨”,一個老共産黨人對於黨的忠誠與事業的熱愛,在這一刻,再也無法掩飾,一個知識分子的愛黨報國之心,在這一刻,也已經展現得淋漓盡致。

  1970年仍是個物質匱乏的年代,作為中國骨幹的技術專家,吳大觀當時的工資已經達到了200多元,但並無太多物質追求的吳老,毅然將每月工資的一半,作為黨費上交,以至於在當時的單位裏,流傳著這樣的説法,“吳大觀一交黨費,負責收取黨費的人員就要趕緊上交,因為數額巨大,怕丟”。不過,這在吳大觀自己看來,卻十分平常,因為在他的心中,是黨培養了自己,沒有中國共産黨的培養,就沒有自己的今天,黨費舍得繳,但是吳大觀生活十分儉樸。吳大觀身邊的同事時常看到他常年穿黃膠鞋,就問他為什麼不換一換鞋。他説:在工廠、下車間就要和工人同志一樣穿膠鞋。

  這樣的習慣一直保持到吳大觀的晚年,2000年當他再次來到410廠時,他告訴自己的“後輩”們,發動機一定要搞出來,給中國爭口氣。此時此刻,熟悉吳大觀的人們發現,這位已近生命暮年的老人,仍然穿著一雙樣式一樣的膠鞋。對於自己的生活,吳大觀就是這樣,他從來忽略自己,心懷他人。

  直到自己生命的最後時刻,吳大觀甚至對搶救自己的醫生護士們説“不要把藥浪費在我身上了,給更需要他的人吧,”在自己生命的最後時刻,他坦誠:“我很滿足,我享受到了能享受到的一切”;在自己生命的最後時刻,他交出的最後一筆黨費高達十萬元。生前繳納黨費共111000元,共計211000元。給希望工程捐款96670元。

  這一切,令我哽咽亦然。

  採訪結束上班的途中,我看到立在路邊碩大的廣告牌上寫著:“完美人生,華美人生”。如此壯語,什麼是完美的人生真是值得好好思考,是不是住近豪宅擁有舒適的享樂就是完美人生?人生如何才算華美?是不是浸泡在名牌奢侈品的殿堂裏,是不是流連忘返于星光璀璨的高檔商場、會所、娛樂場所?

  吳大觀的一生,簡單而高尚,沒有豪宅、沒有名牌奢侈品,淡泊名利,用一顆中國心為黨為國奉獻一生,他的一生符不符合當今的完美生活、華美生活的定義呢?

  時常困惑,我們到底是為什麼活著?這一次從吳老身上,找到了答案。其實就是為了凈化自己的心靈,讓心靈擁有堅定的信念。人在成長過程中會經歷無數次各種各樣的誘惑、挫折、打擊,我們或動搖了當初的初衷,或已然改變了方向,或掉進物欲的享樂追求中不能自拔。因為沒有吳老那樣堅定的愛黨報國愛事業的信念,所以我們迷失了自我,忘記了美好的理想和黨培養我們的初衷,忘記了這只是凈化心靈的路途中對我們的考驗而已。拋棄精神食糧,以為只有物質會滿足我們所有的快樂和需求,這樣的人生在終了時,不會有“我很滿足,我享受到了能享受到的一切”的滿足感。

  吳大觀用自己的一生,回答了這個看似複雜,卻十分簡單的命題。願吳老一路走好,他留給我們的信念一定會繼續展翅高飛!

  吳老愛黨報國的一顆中國心——永動!

責編:趙旋璇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

昵 稱: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