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社區 > 山西網上行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洪洞大槐樹

 

CCTV.com  2009年06月09日 17:33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黃河新聞網  

本網記者 張艷霞攝

  引 子

   問我祖先來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居叫什麼?大槐樹下老鸛窩。

  明代以來的數百年間;這首民謠在我國廣大地區到處流傳。無論是黃河南北,還是海峽兩岸,幾乎人人縈懷,婦孺皆知。它以通俗易懂的語言,簡明扼要地敘述了明朝初年山西人民向各地遷移的情況’,也在華夏民族心目中留下了悲歡離合的血淚回憶,使人們扼腕嘆息,感慨萬千。在我國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下,它又鼓舞著千百萬移民後裔,尋根祭祖,觀光投資,成為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的紐帶之一。

  也許,不少人有過這樣一個動人心弦的經歷,當你乘著警笛長鳴的火車,北上京津或者南下川陜,當車輪徐徐駛進洪洞車站時,許多旅客會觸電似地站起來,打聽大槐樹在哪?棘針溝在哪?老鸛窩在哪?其實,大槐樹就在路旁的廣濟寺舊址,而廣濟寺就坐落在城北的棘針溝內。如今,大槐樹上的老鸛窩依稀猶在。據記載,廣濟寺原為唐代所建,寺院宏大,殿宇巍峨,香火旺盛。唐宋以來,又處通衢大道,建有驛站,房舍寬廣,辦理來往公差事務。廣濟寺旁有一株漢代古槐,“樹身數圍,蔭遮數畝”。樹杈上有不少老鸛窩,年長日久,星羅棋佈,時而人驚鸛飛;遮天蔽日,蔚為壯觀。而棘針溝地處汾河邊、霍山;腳下,原是一個棘針叢生的水溝,棘是酸棗樹,落葉灌木類,樹莖上長刺,堅硬如針。“棘”當地人讀“格”,棘針溝稱格針溝,酸棗又酸又甜,紅潤如玉。每當秋高氣爽,紅棗點點閃爍于萬綠叢中,別有一番山鄉田園風光。而今,當年的大槐樹和廣濟寺早已毀於汾河水患,而棘針溝也已建設成幽靜典雅的大槐樹公園。幸而在古大槐樹的東邊同根孳生出第二代古槐,枯枝婆娑,昂首向天,像一位不甘沉淪的歷史老人,向今人講述那悠悠往事。更可喜的是第二代古槐又同根生出第三代古槐,如今它已枝繁葉茂,風姿綽約,正沐浴著新時代的陽光,茁壯成長。

  有時,人們又往往為這樣一個問題所困惑,即不管你走到天南海北,乃至港、臺、歐美,特別是中原河南和山東、安徽一帶,一聽説你是山西人,總會有人同你攀老鄉。有人問:“洪洞大槐樹還在不在?”也有人問:“棘針溝如今是個什麼樣?”然後親切地告訴你他祖上是從大槐樹、棘針溝遷來的。有的人還非拉上你回家聚一聚。歷史真像是:明初大規模的移民,並不僅僅遷自山西,還有江、浙及“山後沙漠”;遷出者在山西也不僅僅是洪洞人,還有澤、潞、遼、汾、沁及太原等地人。然而,為什麼世世代代,眾口一詞,都説是從大槐樹下棘針溝遷出,甚至僅知有洪洞不知有他處呢?這是因為洪洞移民是規模最大的移民,而大槐樹下又是移民的“點行處”。由於廣濟寺地處通衢大道,政府就在廣濟寺“設局駐員”,給移民發放遷移勘合及“憑照川資”。移民們由此起程,從此天各一方。誠所謂離別之處話離別,斷腸人送斷腸人。與親人分手之後,欲走還卻,移民們頻頻回首,淚眼模糊,最後只能看見大槐樹上的老鸛窩,只能記住大槐樹下的棘針溝。這樣,大槐樹、棘針溝就成為移民惜別家鄉的標誌,成為千百萬移民後裔懷鄉的精神寄託。後來,不僅來自山西的移民,而且來自外省的移民,都認同大槐樹、棘針溝是他們的故鄉。

本網記者 張艷霞攝

  一、中原荒蕪河東盛

  為什麼600年前,也就是朋初洪武、永樂年間,要從山西特別是洪洞等地,組織這樣一個大規模移民活動呢?其主要原因是當時中原荒蕪河東繁盛,人口分佈極不均衡。

  連年戰禍貽害百姓

  元朝在中國的統治只有89年,雖然其間也曾盛極一時,但由於奴隸主遊牧貴族的殘忍本性,很快就使得階級牙盾和民族矛盾激化起來。蒙古貴族聯合漢族地主,共同壓迫和剝削各族人民,使他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元統治者通過“賜田”的手段,使蒙古王公大臣獲得大片土地,僅貴族伯顏一家就佔有土地兩萬多公頃。而失去土地的農民被迫租種地主土地,不僅要交納五成至八成以上的地租,還要受高利貸的殘酷盤剝。尤其令人不能忍受的是元朝的民族壓迫,元統治者把人分為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四個等級。漢人和南人生活在社會最低層,他們不得打獵、習武、養馬、藏兵器、搞集會,甚至晚上不能點燈。還強迫他們當“驅口”,做奴隸;把他們像牲口一樣買來賣去。心狠手辣的元丞相甚至提了這樣一個建議:漢人、南人中反抗情緒最大的以張王劉李趙五姓為多,乾脆把這五姓人全殺光,元朝的江山就鞏固了。

  哪有壓迫,哪就有反抗。元末的形勢像一堆幹柴,就等有人來點火了。而首先點燃反元怒火的。就是不久爆發的紅巾起義。當時民間流傳著一首《醉太平小令》,對元末形勢作了生動地描寫:“堂堂大元,奸臣當權,開河變鈔禍根源,惹紅軍萬千。官法濫,刑法重,黎民怨。人吃人,鈔買鈔,何曾見?賊做官,官做賊,混賢愚。哀哉可憐!”所謂“開河”,是指修治黃河,官吏們趁機撈錢。所謂“變鈔”,是指濫發新鈔,等於是變相掠奪。本來就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的老百姓忍無可忍,反元起義的烈火終於燃燒起來。至正十一年(1351年),教領韓山童、劉福通在黃河工地埋了一個一隻眼的石人,然後又四處宣傳:“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果然時隔不久,石人出土,民心騷動。韓山童、劉福通立刻聚眾3000,殺牛宰馬盟誓,祝告天地,宣佈起義。由於起義隊伍頭裹紅巾,手舉紅旗,所以又稱紅軍、香軍或紅巾軍。老百姓早就盼著這一天,於是全國各地的人們紛紛響應起義。當時,李二(芝麻李)、彭早住、趙均用佔徐州;王權(布王三)佔鄧州、南陽;孟海馬佔襄陽;郭子興、朱元璋佔濠州;彭瑩玉、鄒普勝、徐壽輝佔蘄州;方國珍、張士誠佔江淮,全國起義的烈火很快就形成了燎原之勢。

  於是,蒙古貴族和起義軍之間的生死較量,就在中原大地、江淮一帶,特別是冀、豫、魯、皖、蘇展開了。蒙古貴族的軍隊及地方武裝之青軍、黃軍,對起義軍的鎮壓是十分殘酷的。如元丞相脫脫“攻徐州”,“屠其城”;軍閥察罕帖木兒殺起義軍,“斬首萬餘級”。元軍所到之處,姦淫擄掠,無惡不作,甚至抓壯丁當俘虜,殺百姓報戰功。當時豫、魯、蘇北、皖北的百姓,十個人中就有七八個被殺。而幾十萬人的商埠名城揚州,被殺得只剩下18戶人家。當然,滿懷深仇大恨的起義軍也是以血還血,以牙還牙。傳説朱元璋的大將胡大海當初在河南討飯,受過土豪地主的羞辱。朱元璋建都南京,大賞功臣,胡大海什麼都不要,只要求到河南報仇。朱元璋怕他殺人太多,只許他在“一箭之地”,也就是幾十步內報仇。誰想反被胡大海鑽了空子,他在河南射中一隻大雁的後尾,大雁負痛,帶箭亂飛。胡大海於是驅兵殺去,雁飛到哪,他殺到哪,見莊子就燒,見活人就殺,只殺得河南、山東血流成河,屍骨如山。

  好不容易明初的戰火熄滅,老百姓才過了幾天好日子,卻又爆發了燕王朱棣的“靖難之役”。原來明太祖朱元璋死後,其孫朱允火文即位,即歷史上的建文帝。而這時的燕王朱棣,手握重兵,坐鎮北平,當然看不起他那個侄皇帝。於是藉口朝中有奸臣,他要“清君側”,發兵南下,奪取江山。燕軍一路南下,首攻河北,次取河南,再掠山東,後逼南京,中原大地再次動蕩起來。由於明政府軍的節節抵抗,雙方在中原展開了長達數年的拉鋸戰,使江北一帶變成千里無人煙的荒地。建文二年(1400年)四月,燕軍大敗政府軍于白溝河(河北雄縣),殺死、溺死十幾萬人,屍首橫陳100多裏。冀豫之間有個“十八村聯合會”,原來是一個鄉民自衛的民間組織,也被燕軍殺得只剩下狐、劉兩戶人家。所以至今河南、河北和山東等地,還流傳著“紅蟲吃人”的故事,因為燕軍也是頭戴紅巾。只不過老百姓再不稱其為紅軍、香軍,而是叫做“紅蟲”,“紅蟲”音近“蝗蟲”,説他們像蝗蟲一樣殘害百姓。

1/6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

昵 稱: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