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引 努力開創經濟理論的新境界

 

CCTV.com  2007年10月17日 12:09  來源:  

  在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上,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要“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這個科學發展觀內涵豐富,外延寬廣,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大新成果。它不但統領著我國當前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偉大實踐,同時也為我們繼續沿著馬克思主義航向,努力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新境界指明了前進的方向,對於我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最終實現共産主義的宏偉目標,可謂不著一字,盡得風流。

  一、“以人為本”蘊涵了馬克思主義價值理論的新發展

  價值問題是經濟理論的核心問題。自從勞動價值論創立以來,人類的經濟活動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勞動對象化創造使用價值”這一勞動價值論佔主導地位的時代,人們幾乎把注意力全部集中于勞動對象化的結果,即物化的勞動産品上。由是,“以物為本”的社會價值取向應運而生並大行其道,這是上述經濟活動模式的必然結果。當勞動創造的産品進入市場,通過交換追逐利潤時,物質商品的真正靈魂——資本出現了。這個資本就是被馬克思一針見血地指出的異化勞動(即物化勞動)在經濟活動中的化身,正是它(即物化勞動、異化勞動)否定了“以人為本”,導致無産階級革命風起雲涌,從而敲響了資本主義的喪鐘。但是隨著市場經濟的飛速發展,尤其是資本市場的日益成熟,虛擬經濟以嶄新的姿態登上了歷史舞臺。虛擬經濟不但以股票、證券、期貨等金融衍生産品的狹義形態出現,還以科技、文化、藝術、服務、娛樂等廣義的形態出現在我們面前,構成滿足人們心理需求的新經濟,即廣義虛擬經濟。這種廣義虛擬經濟的誕生,意味著在經濟舞臺上出現了可以背離真實資本而單獨存在並活動著的虛擬資本,這是異化的資本。這樣一種資本的異化,實際上又從某種意義上否定了“以物為本”的經濟形態。由此,一種價值理論的全新基礎展現在我們眼前:勞動異化的“物本經濟”是對人自身的否定,其核心則為資本;而當資本異化出現時,只要我們深刻領會、切實把握並努力踐行黨中央提出的以人為本,就必然會實現否定之否定,從而完成向“人本經濟”的回歸。從經濟理論的角度來審視這個變化,我們發現歷史上幾乎所有社會主義國家都曾經試圖用計劃經濟取代市場經濟來實現從“物本”(資本)到“人本”的轉變,但已被實踐證明是行不通的。而在我國今天的這個轉變過程中,卻正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依然在發揮著財富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這確實是一場巨大的革命。

  馬克思主義的創立是從研究人類活動這一重要的社會哲學命題入手的。研究人類活動,必然涉及到“價值”這個具有哲學和經濟學雙重意義的最基本的重要概念。馬克思在深刻研究“價值”之後曾憂心忡忡地指出,現實生活中,“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貶值成正比。”(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 卷267頁)造成這種現象是因為“勞動對工人來説是外在的東西,也就是説,不屬於他的本質;因此,他在自己的勞動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發揮自己的體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體受折磨、精神遭摧殘。”(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 卷270頁)馬克思把這樣一種勞動稱之為“異化勞動”。顯然,“異化勞動”的産生完全是因為社會經濟活動偏離了人類活動的本質,走向“以物為本”這樣一種“拜物教”的必然結果。

  今天,當人們發現科技知識、文化藝術等等一切具有價值要素的社會形態逐漸成為商品市場的新主角時,那種“不是自由地發揮自己的體力和智力”的時代正在逝去。當以比爾蓋茨為首的微軟公司的軟體設計師在勤奮地工作時,當NBA賽事中喬丹和姚明等球星們馳騁球場時,特別是當中華大地上,中國共産黨領導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探索者們在虛擬經濟的領域裏努力耕耘時,“勞動”異化的程度已大大降低,有時甚至蕩然無存。他們所從事的正是最能夠體現自身價值的生活(勞動)。如果説他們也是在勞動的話,那只是生活的狹義形態。他們自我價值的實現,他們為社會所創造的價值,其實正是以豐富多彩的人類生活活動的形式來體現的。馬克思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把這樣的人類活動稱之為“人的類生活對象化。”如果説在人類物質財富還相對匱乏的時代,勞動對象化創造使用價值,那麼,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生活對象化所創造的就不僅僅是旨在滿足人們生理需求的價值,而是創造了越來越豐富的滿足人們心理需求的價值。並且尤為重要的是,這樣的一些生活活動均是被納入市場框架下得以自由發揮的。球星也罷,藝術家也罷,還有許許多多的各類專門人才,他們自身價值的存在已經形成一種全新的異化了的資本——人力資本。這種資本的誕生,使“勞動價值論”向“生活價值論”的躍升得以實現,它既是“以人為本”的必然結果,同時又為進一步建設“以人為本”的和諧社會提供了新的動力。

  上述深刻的變化,是提出“以人為本”發展觀的重要歷史基礎,也是黨中央領導全黨開展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的不竭動力。科學發展觀中“以人為本”的理論創新蘊涵了馬克思主義價值理論的新發展,是我們黨在繼承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征程上的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理論成果,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創新。它必將指引我們與時俱進地發展馬克思主義價值理論,併為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新境界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做出卓越的貢獻。

  二、“全面發展”將拓展人類財富的新領域

  全球經濟發展的客觀現實使我們認識到,追求純物質財富最大化已經走到了盡頭。生態的破壞,自然環境的日趨惡化,已經明示世人,單純追求物質財富的道路是不可取的。與此同時,廣義虛擬經濟的出現,使我們越來越清楚地看到,僅僅創造物質財富已經不能滿足人類發展的需要,只有在發展物質財富的同時,大力發展非物質財富,才能滿足人類身心一體的全面需求。

  財富雖然是個古老的概念,但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人們對財富有不同的理解。早期人類曾把向自然尋獲生活資源的經歷作為財富標誌,因而也就有了珍稀的獸皮和獸牙等成為財富標誌物的歷史時代。在那個原始的共産主義時代,生活對象化創造價值,生活本身就是財富。後來,財富的概念歸於“物”化,比如遊牧民族把牛、羊等作為財富的標誌,古希臘貴族眼中的財富則是土地和畜群等等。色諾芬、亞裏士多德認為,財富就是具備使用價值的東西,貨幣是財富積累的手段。在早期重商主義時期,貨幣(含金銀)成為了財富的標誌形態。到了晚期重商主義時期,配弟和坎蒂隆曾企圖找到一種比貨幣更加客觀和穩定的標準來衡量財富,並認為是土地和勞動的“量”。亞當斯密則把它減為“勞動”這一單一標準。事實上,直到斯密時代的認識基本上都是建立在財富的客觀解釋基礎上的。19世紀70年代經濟學“邊際革命”之後,被廣泛認同的從色諾芬到斯密的關於財富的觀點受到了挑戰,雖然有人開始強調財富的心理因素,但也僅止于認為財富是對有形物品的“效用”的享用而不是物品本身。可見,此前所有關於財富的觀點及分歧都只是對於物質財富的不同解釋而不是其他,向我們展現的是一個“物本經濟”時代的認知、理解和闡釋。

  可是今天,人們更加強烈地感受到,主要由物質來滿足的生理需求遠遠不是人類唯一的需求,正如馬斯洛所描述的那樣,人有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實現五個層次的需求,其中絕大部分與人們的心理需求息息相關,與人們豐富的社會文化生活緊密相連,正是這樣的人類文明進程導致了今天的財富革命。在人類生活中,科學技術、專利品牌、管理創意、文化藝術等等非物質的社會內容,不僅改變了以往由物質為主導的人類生活,並形成了一個新的財富族群,正以銳不可當之勢拓展人類財富的新領域。傳統的財富概念正在發生巨大的變化,知識産權、文化藝術等非物質財富已經成為財富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這個變化過程和結果還揭示了一種全新的觀念:生活本身就是財富。從勞動價值論到生活價值論,儘管這個概念對原始人類來説曾經是一種不自覺的客觀存在,但對今天的人們來説卻是個嶄新的概念。其實,馬克思在一百多年前就深刻地指出:“動物的生産是片面的,而人的生産是全面的;動物只是在直接的肉體需要的支配下生産,而人甚至不受肉體需要的影響也進行生産,並且只有不受這種需要的影響才進行真正的生産。”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 卷273頁)馬克思在這裡對人類真正的生産做出了最具“人本”內涵的定義,遺憾的是這一點長期以來為經濟理論界所忽視。

  當知識産權或文化藝術等在今天成為財富的重要組成部分時,必然也會成為當今經濟發展中核心競爭力的基石。這一點,只要觀察一下作為經濟活動細胞的企業,就會更一目了然。今天世界上,那些卓越的企業,無一例外是擁有最多或最核心知識産權,或具有特殊企業文化的企業。有些企業甚至將自己看似平常,實則與眾不同的經營創意和管理模式變成在商戰中能剋敵制勝、所向披靡的法寶。例如麥當勞、沃爾瑪這樣的企業,把自己的成功管理融入到自己的企業品牌之後,僅僅靠“賣”管理就可以獲取大量的利潤。仔細分析這樣的企業,就會發現在其整體價值中,物化的成分所佔的比例其實是有限的。這樣的企業在市場拓展中甚至可以靠著自己“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品牌影響力,就讓所有想“搭車”的廠商俯首稱臣,付出大把鈔票加盟,自己坐收其利。而一些傳統商品的製造商,其産業之所以今天仍然興旺發達,則是因為他們相當程度上從製造只具有使用價值的産品轉向了製造同時具有虛擬價值的時尚品。例如瑞士斯沃琪手錶,它大紅大紫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生産者為它附加了更多的時尚和收藏概念。

  今天,非物質的新財富已經無處不在,已滲透到人類生活的每一個細胞,不但影響著人們的物質生活,而且影響著人們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實際上,中華民族自古就有重視非物質財富的優良傳統,中國有一個古訓:“良田百畝,不如薄技隨身”,這正是國人重視非物質財富甚于物質財富的真實寫照。當代社會上曾經廣泛流傳的“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也反映了如出一轍的理念。所謂“全面”發展,應當是以物質財富生産與非物質財富生産協調增長為前提的發展。因此,僅僅重視物質財富而不重視非物質財富的發展觀,絕不是一種全面的發展觀。黨中央提出的“全面發展”觀,正是在中國發展轉型的最關鍵時刻為我們拓展人類財富的新領域指明了前進的方向。我們只有從財富特徵入手,切實把握“全面”的深刻內涵,在創造物質財富的同時,努力拓展非物質財富的發展空間,才能夠最終實現“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才能認準在我國實現全面小康、建設和諧社會的目標,始終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

1/2

更多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