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8月17日 13:22 來源:人民日報
道德楷模 文明風尚:一位老人與400個“兒子”
——記濟南市天橋區居民鄭承鎮收養和救助流浪兒的事跡
第二次採訪鄭承鎮,他收養和救助過的流浪兒比5年前增加了100多,達到400多個(第一次采寫鄭承鎮的稿件,見《人民日報》2002年1月23日第五版);而且記者正趕上鄭承鎮家的一大喜事:他長期收養的兩個孩子高志、林國良應邀赴日本參加棒球比賽,這些天正打點行裝。鄭承鎮那乾瘦的臉上時時漾著笑容。
鄭承鎮,一位普普通通的老人。他未曾婚育,卻被無家可歸和有家不回的流浪兒擁戴為“父親”;他一直沒有工作,卻被授予“關心下一代先進工作者”、“未成年人保護工作模範個人”等榮譽稱號。
二十年如一日找尋收養流浪兒
圖為鄭承鎮和他收養救助的流浪兒。
在山東濟南市天橋區的一處棚戶區裏,一間20多平方米的破舊平房,被隔成裏外兩進,裏間擺了3張雙層鐵床,6個鋪位。目前鄭承鎮和他身邊的7個“兒子”就住在這兒。鄭承鎮對記者説:“如果把這些孩子扔在馬路上,他們都可能成為社會的‘殺手’。”
談起自己的人生經歷,鄭承鎮從不隱諱那段過去。“我自己也曾是個罪人。”他10歲喪母,14歲喪父,靠姐姐拉扯大。1983年,他在一家工廠做木工,一念之差,挪用單位的一張支票,倒買倒賣了幾箱雜牌煙,賺了700元,被判4年監禁。當他成為自由人的時候,不僅丟了飯碗,還受到歧視。他一度極為消沉。但一個流浪兒的出現,使他的人生出現了轉機。
那是1987年夏天,在濟南火車站廣場,一個蓬頭垢面的男孩向他乞討。鄭承鎮悲憫之心頓起,帶孩子到小吃攤上,讓他一口氣吃下4個燒餅。這個流浪兒跟著鄭承鎮生活了3個月。孩子終於説出自己的家鄉後,鄭承鎮買上車票把孩子送到他父母身邊。當孩子的家長“撲通”跪倒在他面前時,鄭承鎮的淚水奪眶而出。他從沒想到自己一個有罪的人,還能對社會有用。“我突然感覺自己那麼受人尊重,做好人的感覺太好了。”鄭承鎮説。
從那之後,鄭承鎮就經常在濟南火車站、汽車站轉悠,把離家出走的孩子領回來。幾乎每天晚上,等孩子們入睡後,鄭承鎮就騎著三輪車去找尋流浪的孩子,通常半夜之後才回家。領回家的流浪兒,鄭承鎮先安頓在家裏,然後千方百計聯絡其家人,送他們回去。無家可歸的就留在身邊。3張床上,最多的時候,擠住過13個孩子。他説,如果哪天發現了流浪兒,而不能帶回家,他就睡不著覺。
今年春節前,鄭承鎮得知,有一個孩子已在濟南段店一帶流浪3天了,社會上一些好心人前去詢問,他一句話都不説。鄭承鎮帶著家裏的3個孩子,帶上以前報道他事跡的報紙,讓孩子去接近他,跟他對話。最後終於把流浪兒動員到家裏來。住到臘月三十了,鄭承鎮終於摸透了孩子的身世和離家出走的原因,帶著身邊的孩子,一起把他送回鄭州。
流浪兒在這裡得到良好的教育
第一次採訪鄭承鎮時,他就向記者表示要讓孩子們接觸和學習電腦知識。現在,本報記者捐贈的第一台電腦已經成為鄭承鎮家裏的“文物”了。“5年多來,過往的和留下來的孩子們從中學到了現代知識,收破爛的多次要收走這臺電腦,但我要留著作個紀念,也教育孩子熱愛社會。”鄭承鎮説。
鄭承鎮收養的流浪兒,小一點的,就送到附近的學校去讀書;大一點的,鄭承鎮就給他們聯絡技術學校,學點技術,將來能在社會上立足。現在身邊的7個孩子,都在附近的小學讀書,有的還是班幹部,學習成績優秀。當地的街道辦事處幫他們辦理了免除學雜費的手續。
在鄭承鎮陸續收養和救助的孩子中,有的讀了中專、警校,有的參了軍。不管孩子們走得多遠、飛得多高,都會給他來信。他從櫃子裏提出一袋子來自全國各地的信件,足有四五公斤重。記者打開一封,上面寫著:“親愛的爸爸,您好,我在晏城一切都好,請爸爸不要掛念。我很想念您老人家,等放了假,我一定去看望您。”每到鄭承鎮的生日,孩子們都一撥一撥地來給他祝壽。
鄭承鎮收留過的一個孩子,入伍後在部隊開車,每個月都從哈爾濱郵50元錢給他。“1998年參加抗洪搶險後,部隊給他21天假,他先來看我,才去看他父母。” 鄭承鎮説起來仍熱淚盈眶。
鄭承鎮説:“孩子的品德教育是個大問題,我擔心他們和我過去一樣走錯路……”所以,鄭承鎮經常給孩子們講他在監獄裏的事,“我不怕影響我在他們心中的形象,是為了讓他們知道做好人和做壞人的差距。”
鄭承鎮説現在又有個新願望,就是儘快辦起個人網站,讓孩子們接受網絡知識。同時,也在網上發佈他找來的流浪兒的信息,讓離家出走的孩子的父母儘早找到孩子。
社會給了鄭承鎮和孩子們溫暖
在這個特殊的家庭裏,孩子們感到溫暖。鄭承鎮説,他這個家庭更感到了社會的溫暖。他所在的北坦街道辦事處幫助他們辦了低保,每人每月280元錢,解決了基本生活問題。孩子們上學全免費。
説起社會的幫助,鄭承鎮一口氣道出一串要感激的人:濟南燃料集團仁豐煤店經理王林光,因為敬佩老人,給孩子們安裝了取暖管道,煤店還連續7年無償供應燃煤;季淑紅女士全額贊助孩子參加全國棒球比賽;“兵媽媽”齊亞珍把所有的床單、被褥拆洗乾淨;他生病時北京的好心人寄來昂貴的藥品……
在鄭承鎮家裏,也挂滿了人們送來的錦旗、牌匾。有的寫著“恩重如山”、有的寫著“相逢本萍水,收留勝親朋”。鄭承鎮説:“沒有社會的溫暖和人們的鼓勵,我們也就沒有今天。”
鄭承鎮表示,他個人還有一個願望,就是加入黨組織。早些時候,他就向街道辦事處黨委遞交了入黨申請書,誠懇地表達了自己的夙願。(記者 宋光茂)
責編:趙旋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