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社區 論壇 博客 播客 | 網絡電視直播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通訊:見證——解放軍軍樂團與國歌的故事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4年03月08日 08:48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北京3月8日電(記者 白瑞雪) 一支歌,作為國之靈魂,響徹大半個世紀。 一支樂隊,以軍人的方式,50多年來高奏同一部昂揚的旋律。 這就是國歌和上萬次演奏國歌的解放軍軍樂團。他們,共同記錄了中國幾乎所有的重大時刻,見證了一個國家的誕生和成長。 對國歌作出規定的憲法修正案草案提交十屆全國人大第二次會議審議之際,來自這支全國惟一的職業軍樂團的3位指揮,向記者講述了一些歷史的、卻是永恒的片斷。

    開國大典:誕生

    1949年8月,29歲的羅浪奉命組建一支聯合軍樂隊的時候,並不知道自己將成為指揮演奏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的第一人。

    此前,羅浪是擁有80名隊員的華北軍區軍樂隊隊長。幼時隨父母逃難到馬來西亞的他,曾被英國皇家樂隊的表演深深震撼。於是他從中學開始練習小號,並從此與軍樂一生結緣。

    聯合軍樂隊由華北軍區軍樂隊和受閱部隊軍樂隊組成,共200人。樂器大部分是從日本人手中繳獲的勝利品,隊員經過正規軍樂學習的屈指可數,訓練時間卻只有大約3個星期。

    直到9月中旬,羅浪才知道,自己將要舉起的,是開國大典上那支重若千鈞的指揮旗。他的聯合軍樂隊有3個任務:當毛澤東主席等領導人走上天安門城樓時,演奏《東方紅》;開國大典開始時,演奏國歌;閱兵式過程中,演奏閱兵樂曲。

    國歌演奏,開國大典的重要一環。對於可能成為國歌的《沒有共産黨就沒有新中國》《新民主主義進行曲》《團結就是力量》等候選曲目,軍樂隊加緊練習。

    當《義勇軍進行曲》在9月27日被確定為代國歌的時候,負責通知此事的工作人員卻忘了通知羅浪。兩天后,羅浪接到了遲來的電話後,立即著手配器,幾乎一夜未眠。經過反復計算,羅浪決定,配合國旗上升的時間,《義勇軍進行曲》要連奏3遍。

    談起當年的考慮,現年84歲的羅浪説:“無三不成禮嘛。”

    開國大典正式開始,象徵著中國共産黨28年革命歷程的28響禮炮,伴著《義勇軍進行曲》的雄壯樂曲,第一次迴響在天安門廣場。

    一年後,毛澤東主席提出要建立千人軍樂團,調至上海工作的羅浪回到了北京。1952年,他成為解放軍軍樂團的首任團長。

    世紀閱兵:成長

    半個世紀之後,在當年羅浪指揮開國大典演奏的同一位置,在一米多高的紅色金邊指揮臺上,另一位指揮家于海,指揮解放軍軍樂團的樂手們,為國慶50週年大閱兵奏響了鼓點。1200人的雄壯樂隊,已非50年前簡樸的聯合軍樂隊。

    不變的,是國歌。

    作為一名優秀的指揮家,主張以個性風格詮釋經典的于海認為,國歌指揮排斥個性——對於這樣一支具有特殊意義的樂曲,準確和忠實才是生命。

    此前,國歌演奏速度並不十分嚴格。在為1999年國慶閱兵排練的過程中,于海要求樂隊嚴格按照一分鐘96拍的速度演奏。

    一分鐘96拍,演奏一遍46秒,這些數字成了今天國歌演奏的權威標準。

    “人們常説‘分秒無誤’,我們是連半秒都不能失誤。”現任解放軍軍樂團團長的于海感慨道。

    為了讓國歌演奏和升國旗完全同步,于海和樂手們對照秒錶節拍器反復練習,誤差僅百分之幾秒。

    然而,在閱兵儀式前的一次合練中,于海發現國歌演奏完後,國旗距離旗桿頂部尚有一段距離。重來,還是如此。于海細緻觀察後,終於發現,升旗過程雖然由電腦控制,但負責按動電鈕的旗手是在看到樂隊總指揮“開始”手勢的同時,才把手放到電鈕上啟動。手移動的一瞬間,便過去了半秒鐘。

    “半秒,就是旗桿上30厘米的距離!”于海一身冷汗。

    一切已有驚無險。10月1日的國慶閱兵儀式上,升國旗、奏國歌珠聯璧合,天衣無縫。

    對於那場舉世矚目的大閱兵,于海早已忘記了3個月烈日下訓練的艱苦,忘記了樂隊同時奏出每一個音符的不易。他歷歷在目的,是軍樂隊奏響國歌后,偌大的天安門廣場上,10萬多人一起高唱國歌,歌聲排山倒海。

    “我從來沒有那麼激動過。”曾多次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黨的全國代表大會上指揮國歌奏唱的于海説,“那個場景讓我終生難忘。”

    香港回歸:較量

    “讓東方明珠乘著國歌的翅膀回家。”解放軍軍樂團常任指揮于建芳用如此詩意的語言描述在香港回歸政權交接儀式上指揮國歌演奏的經歷。

    交接儀式演奏的特殊性在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必須在“三零”時刻——零點零時零分準確奏響。

    此時,雙方的國歌演奏,成了複雜而微妙的政權交接的縮影。英方提出,要把英國國歌奏到1997年6月30日最後一秒鐘。而于建芳得到的命令是:不管英方能否準時奏完,我們必須在7月1日零時零分零秒奏響中國國歌。

    “早一秒失職,晚一秒恥辱。”——這時的一秒鐘,已不是時間的概念,而是代表著國家主權。

    “不能因為指揮的失誤,讓香港晚一秒鐘回歸祖國。”于建芳倍感責任之重,他反復對著墻上的挂鐘讀秒、尋找起拍的感覺,從未有過夜裏12點演出經歷的隊員們也每天熬夜練習,把自己的“生物鐘”強制性地調整到了深夜。

    1997年6月30日,維多利亞海灣的夜色溫柔似水,香港會展大廳裏卻瀰漫著莊嚴的氣氛。

    23時59分10秒,英國皇家樂隊奏響英國國歌《主佑吾王》。可能是過於緊張,皇家樂隊原定50秒鐘的演奏,卻只用了30多秒鐘,留下了近20秒的空白。

    令人窒息的20秒,每一秒似乎都尤其漫長。于建芳深吸一口氣,靜靜等待那個時刻的到來。

    “50、51、52……”站在一旁的指揮助理讀到第58秒時,于建芳一個漂亮的預備拍,果斷地揮動了指揮棒。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的激昂旋律,劃破了東方明珠的夜空……

責編:何偉

1/1頁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聞  CCTV-少兒  CCTV-音樂  CCTV-E&F